雅安张果文/图
据《北京日报》报道,今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到一起员工通过社交软件“隐形加班”案件。据了解,这也是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的案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社交软件在拉近社交距离的同时,还拉近了职场距离。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明明在休息时间、私人空间,但仍然会接到通过微信、QQ、钉钉等社交工具发布的工作任务, 被迫随时处于“待机”状态。“隐形加班”不仅侵蚀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更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少网友表示深受其害。
北京法院将下班后利用微信付出实质性劳动依法认定为加班,依法严惩“隐形加班”问题,有着很强的示范和指导意义。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应将整治“隐形加班”问题纳入法律、制度保障范围,进一步明确“隐形加班”的界限,加强执法监督,更好为劳动者“撑腰”。用人单位应尊重职工、善待职工,合理安排工作任务,积极改善工作条件,依法保障职工劳动权益。劳动者应敢于维权、善于维权,对“隐形加班”等类似侵权行为说“不”,主动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期待北京法院严惩“隐形加班”案件可以更好地推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劳动者权益保护,未来需要更多劳动者携手让“隐形加班”不再成为人们的困扰,真正让广大劳动者安心工作、舒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