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面书墙,严实地遮住了整面墙的白。胡桃色系,在静谧中焕发出优雅的气质。于我而言,一面书墙足矣。毕竟,房不在大,在于人住;书不在多,在于人读。
自小我便想拥有一个书架。邻家小哥有一个斑竹小书架,就地取材,样式简易,摆着很多书,令我十分羡慕。我总喜欢窜至小哥家里赖着,翻看架子上的“小人书”,沉迷其中。
进入师范学校之后,我的世界开启了关于文学的瑰丽想象。进校第一篇作文,得到了文选课老师的高度评价,是当时班上唯一的满分作文,我将这页薄薄的作文纸夹在厚厚的美术鉴赏书里保存至今。老师鼓励大家多读书,引导我们关注内心的真实感受,促成了我三年不息的阅读时光。
在阅览室的四壁书架上,卧着各种杂志,每天下午我总喜欢在这里愉悦度过。因为借书频繁,图书室里的老管理员常对我说:“你可快把这里的散文集都给看遍了。”
那时候,磨子街附近的新华书店虽然距离较远,却是一个能亲近书籍的场所,成为了我周末里雷打不动的去处。街边的大小书摊前,也留下了我不少踌躇的脚印。毕业时,我还扛着重重的一箱书回家,其中部分旧书至今还立在家里的书架上,不时翻看,常看常新。
工作后,经济逐渐独立,买的书也跟着多了起来。仍喜欢到书店读书,一待就是半天,算是周末或寒暑假的一种旅游方式。我曾在文慧书店的夕阳下坐拥《麦秸垛》,在知止书店的阳光中遥想《额尔古纳河右岸》,在对山书店的暖阳里聆听《旷野的呼喊》,与书有关的一切,总是那样令人着迷。
有了新居,便开始计划打造一面书墙。几片厚实的原木板子,在木工师傅的设计和拼凑下,依墙立起了一个满当当的书架。这里既是读书角,也是小卧室,阅读和生活完美相遇。建一面书墙,也是建设一种生活。
因为教师的职业要求,驱使我开始进行专业阅读,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班主任工作漫谈》《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小小书墙上,撑起了我的一方教育天地。
有人说,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灵魂的栖息地。在我的这面书墙下,可以冥然兀坐,也可偃仰啸歌,任四海遨游,或诗意栖居。
我喜欢在书墙下读书、习字、品茗、听音乐,在寡欲里轻松自在,在善思中充盈内心。有时,我觉得它多么亲切,犹如一根救命稻草,将我从世俗泥潭中打捞出来,让困顿的灵魂有了安栖之所。
有一种墙叫书墙,装下热爱与生活。在书墙下静心阅读,便是人间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