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声声慢为母亲染发我的糍粑情结热爱生命多肉世界深耕乡土文化 书写乡愁记忆爷爷(外一首)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7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20

深耕乡土文化 书写乡愁记忆

——读乡土散文集《庄稼人》

黄勇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作家黄孝纪乡土散文集《庄稼人》深耕乡土文化,以农人为突破口,讲述他们与老行当之间的命运牵连,深情再现了中国一个叫八公分村的村庄几十年来的时代变迁和余味悠长的乡土记忆,书写着我们共同的乡愁。

《庄稼人》重点书写的是一群“田野上走远的庄稼人”的过往岁月,为小人物立传,为乡土文化增色。全书共分为“事众生”“利百器”“促生产”“参天地”4辑,分别书写了接生娘、郎中等9个角色,木匠、砌匠等9个工匠,赤脚医生、民办老师等10种职业,歌者、渔鼓师等10个身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朴实的语言下,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每个场景都活灵活现。

对具有乡村生活经历的读者来说,《庄稼人》中所描写的诸多角色、职业等,都能在曾经的岁月生活中找到一一对应的人物和熟悉感、亲切感,具有较强的亲近感和代入感。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农村人有着较为刻板的印象,认为他们就是只会在田野里侍弄庄稼的农夫。事实上,很多庄稼人不仅会种地,还继承或传承着很多与普通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职业,如《庄稼人》中书写的众多人物。过去,他们在田间地头劳作之余,利用一技之长一方面挣钱补贴家用,另一方面也在无形中为乡民的日常生活服务,共同维系着农耕社会的乡村秩序,推动着社会文明缓慢前行。

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尽管因为地域的差异导致庄稼人兼职的职业或身份有所不同,但农耕社会的共同性,能让不同地域的读者在读到《庄稼人》中书写的职业或身份时,有着不可否认的认同感。

在《接生娘》篇章中,作者写到了现代医学和国家医疗事业还未发展起来之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可以说,每一个乡村孩子的出生,都离不开接生娘,这是一个很受人们尊敬的职业。“接生娘一般都是年老的妇女,她们本身多次生育,有着丰富的生育经验。”仔细品味这句话,回忆曾经熟知的乡村接生娘,不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吗?她们凭借接生技能,把一个个小生命平安地接到人间,开启一生的旅程。如今,这个职业已经消失,曾经的接生娘也一个一个地在岁月中老去,最终成为也渐渐老去的人挂在嘴边的回忆。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乡民日常有个伤寒暑湿之类的小病痛,一般都是根据祖辈传下来的土方子,到山上找一些草木熬汤药喝。但遇到大的难治的病症,还是要找懂医的人。在《赤脚医生》篇章里,作者写了大姐荷花如何成为一名乡村赤脚医生,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乡土上行医,为无数乡人解除病痛的故事。

在乡村职业中,工匠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乡村民居的建造,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农具和家什,甚至丧葬用品,大多出自乡村工匠之手。木匠、砌匠、棕匠、篾匠、砻匠、陶匠、豆油匠、阉猪匠等,他们凭着各自的技能,行走于故乡的大地上。

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另外一种特殊的工匠,是为丧葬服务的《纸木匠》。他们以独到的美学眼光和灵巧双手,凭借世代相传的技艺,为亡人扎纸花,做灵屋和各种丧葬用品,让生前劳累了一生的亡人,在永离人间的时刻,享受一段短暂的花团锦簇的热闹荣光。

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牵涉的老职业还有许多。那时的男婚女嫁,还盛行请媒婆,在媒婆的牵线下,促成一对对有情人。《媒婆》篇章里的李守先老汉,他的“媒婆”生涯和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以前,农村人要穿一件新衣服,得先到供销社去买布,然后找裁缝师傅量体裁衣,最后缝制而成。《裁缝》一文,把精于算计、不愿授技的老裁缝写得如在眼前。还有,办红白两喜的乡村酒宴,离不开乡间《厨子》等等。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笔触不仅记录了庄稼人的一技之长和他们的故事,还书写了他们面对苦难的积极人生态度。在《砌匠》中,修建房屋的砌匠井隆叔,遭遇意外失去整条左手臂,再也无法从事砌匠工作。但他没有消沉,也没闲着,转而卖豆腐、收破烂、开小店,顽强地生活着。还有盲人木匠黄庚山,残疾人篾匠邓冠芳,他们靠手艺自食其力,笑对人生。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教育和医疗水平极大提高,如今的乡村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许多附着在庄稼人身上的传统职业、技艺和信仰,正在淡出乡村的视野。《庄稼人》不是写给那一代庄稼人的挽歌,而是为一个可敬可念的时代作记,为注定渐行渐远的乡愁留存。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