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四川新高考录取政策:一本二本合并为本科批次再分段既是“科技特派员” 又是“成才引路人”巴中:优化教室光环境 守护学生眼健康成都大学校领导看望慰问寒假留校教职工搭建教体人才成长舞台 自贡成立教体艺术团屏山县扎实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南部中学师生开展假期社团实践活动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83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10

既是“科技特派员” 又是“成才引路人”

——记西南民族大学教师陈炼红

周星星陈纬易月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陈炼红在甘孜州参加科技下乡万里行专家服务团活动

与学生在实验室的合影

陈炼红在实验室指导学生 均为西南民族大学供图

11年来,行走4万余公里,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边远牧区,将科研成果留在牧民家中;34年间,踱步三尺讲台,作为教师深耕教学科研一线,把知识与爱留在学生心中。西南民族大学药学与食品学院教授陈炼红,用爱与责任书写教育故事,为学生成长成才扬帆护航。

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于心于身

选择成为教师,源于最初的教育理想,更源于民大的师恩传承。

“因为民大,我见识到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陈炼红从家乡甘孜州巴塘县来到西南民族学院。在民大求学的那段日子里,陈炼红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本科毕业后,她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将民大师恩的传承接力下去。

“责任”二字贯穿陈炼红从教生涯,她始终秉持着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的理想信念。“在一线教师岗位上,更要担起责任,把老师当好,对学生负责。”在陈炼红看来,教师的责任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担当和能力,更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陈炼红躬耕教坛34载,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全心全力帮助学生。

任教之初,教学和生活条件都比不上今天,但陈炼红毫不后悔选择了留校。由于学院工作调整,她临时接到“生物统计学”的任课任务,这是在生物学专业一门难度比较大的课程。 陈炼红回忆说:“接了这门课我非常忐忑,当时所有的假期都在钻研相关课程,我只能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凭借大学期间扎实的理论功底和钻研精神,任课的第一学期她就收获了来自学生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为培养学生与时俱进的意识,严谨的陈炼红总会自己提前搜集整理专业领域的最新资料提供给大家。有两次由于时间紧张,她等不及通知学生自行打印,自己在该校武侯校区打印了全班80多份资料,将它们装箱后,又一个人扛着箱子从武侯校区搬到航空港校区,然后再搬到教室。

“学生的爱是我不懈努力的动力之源。”陈炼红笑着说道:“学生叫我陈妈妈,但我真的记不清什么时候开始叫的,反正有很久很久了。”谈起自己和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陈炼红随手从包里掏出几十张小卡片说:“这都是教师节同学们写给我的贴心话,看了很感动。”此外,学生们还时常以各种方式表达他们对陈炼红的爱戴和感谢。

陈炼红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常常撑着病痛给同学们上课。后来她发现,每次课后自己总会收到来自同学们的小惊喜---暖宝宝、咽喉片等。“这些爱心小礼物都没有署名,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是谁送的。”

坚守道德情操:身正立德树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陈炼红认为,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学习知识,更要做塑造学生道德品格的引路人。她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学生,以正确价值观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

如果说对教学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关爱是“小爱”的话,那陈炼红积极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才智,为民族地区送去科学技术,则更多地体现了她的“大爱”。

除了教师,陈炼红还有一个身份---四川省科技特派员。在国家公益性青藏高原特色有机畜产品生产技术与产业模式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传统乳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中,陈炼红作为唯一的一名女性成员,多年来,她克服种种困难,为当地农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的项目点设在海拔3500米的红原草原和海拔4500米的白玉昌台草原。2013年以来,她每年行进4000多公里,带领团队、学生深入边远牧区,为当地提供技术指导。

初到草原时,当地群众并不了解他们的工作,加上语言不通导致双方沟通困难。为了让牧民们及时掌握新的生产技术,陈炼红主动和当地牧民交朋友,反复细致地讲解新技术,直到牧民完全掌握。三个暑假坚持下来,一座牦牛乳品加工厂在草原拔地而起。陈炼红及其团队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牧民们的认可。

随着年龄增长,到高原地区工作对陈炼红身体的挑战越来越大,但她依旧坚持奔赴,从色达草原,到甘孜州道孚县的村落,科技下乡,步履不停。“既然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就要担负起责任,对当地牧民负责,对党和国家的信任负责。”陈炼红言传身教,嘱托学生们要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的青年人才。

锤炼扎实学识:奠定育人基石

学识上,陈炼红努力做精通专业知识的“引路人”。为了达到更好的授课效果,陈炼红坚持不断学习,更新最前沿的学科信息,把最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教学方面,她用心钻研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课堂。在《食品工艺学》实验课后,发现学生们对专业信心不足,陈炼红通过各种渠道购置大量食品工厂生产视频,并带领学生到食品企业现场,将现代化食品加工生产线生动展示在他们面前,重新点燃了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和信心。而在“数据分析与统计学”课程中,针对书本中枯燥的知识点,她思考如何在授课时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知识点的串联和归纳,让学生更易接受、更易学懂。“每个学生的基础和追求都不同,用心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意见,才能提供最适合的指导。”陈炼红用心总结出一套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为每个学生提供最有效的指导。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三十四年,是陈老师、也是“陈妈妈”。作为一名教师,陈炼红认为爱是教育的灵魂。“当老师一定要心里有学生,视线里应该有每一位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关爱”。在教学和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中,陈炼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在陈炼红眼中,学生的一张张奖状、一篇篇优秀文章、一封封录取通知书,就是对她最大的回馈。“我的教学生涯里送出了数千名学生,他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人生价值,这就是教师金秋般的收获和幸福。”

还有三年,陈炼红就要离开她所热爱的讲台:“我会倍加珍惜,永葆初心,不忘来路,一如既往地敬畏讲台,继续去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