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车“医生”的别样年味中心站老井焕发了新生机创业有成不忘乡亲“蘑”力开启创业新篇专注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说说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8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11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说说你的家乡过年有什么特别的风俗?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遂宁工务段 樊渐诩:

笔者的家乡是在川北重镇南充,下辖的阆中市更是春节发源地的代表城市。这里除了“祭灶”“打扬尘”“年夜饭”“守岁”等普遍的春节习俗外,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蛴蟆节。

蛴蟆节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四举行。在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制作“蛴蟆灯”。孩子们会在节日当天摇动嫩竹,并吟唱民谣,如“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以此祈求健康成长。夜晚时分,人们会手持蛴蟆灯,浩浩荡荡地朝河边走去,将灯笼插入田间或放入河中,寓意着送走瘟疫之神,迎接健康与幸福。这一场景灯火通明,蔚为壮观。

蛴蟆节不仅是家乡南充一项独特的春节习俗,更是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023年4月,蛴蟆节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了家乡南充的一张亮丽名片。

川煤集团嘉华机械广元分公司 曾习:

我的家乡过年有“一人献一菜”的特别风俗。每到除夕夜,全家人齐动手,每人负责一道特色菜,共同完成一桌充满爱与祝福的年夜饭。父亲的团圆萝卜,用鲜鸡、鲜肉炖制,加入萝卜、海带、莲藕等食材,象征幸福美满。母亲的四喜圆子是传统家常菜,由奶奶传授,色香味俱佳,寓意吉祥如意。老公的香酥脆皮鱼,用野生鱼制作,寓意年年有余。我的涮火锅简单方便,寓意红红火火。全家人围坐一起,分享温暖。其他特色菜,如八宝饭寓意财源广进、玉米虾仁炒豌豆寓意金玉满堂、韭菜盒子寓意长长久久……每一道菜都承载着家人的用心和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这顿饭不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亲情的凝聚。

宜宾市筠连县总工会 曹力平:

我的家乡宜宾,过年的风俗满是独特的川南风情,热闹又温馨。

除夕前几天,“赶场”是必不可少的活动。集市上人头攒动,各类年货琳琅满目。大家忙着采购腊肉、香肠、糍粑等特色美食,还有大红的春联、喜庆的灯笼,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除夕当天,“团年饭”是重头戏。桌上摆满了丰盛菜肴,其中宜宾燃面、叶儿粑格外亮眼。一家人围坐,长辈先动筷,大家相互敬酒,祝福声声,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满是团圆的幸福。饭后,大人们忙着准备“谢年”。在堂屋摆上丰盛贡品,燃香烛、烧纸钱,感恩过去一年的收获,祈求来年平安顺遂。

初一早上,人们穿戴一新,出门“出行”。选个吉利方向,寓意新的一年出行顺利、好运连连。初二开始走亲访友,大家手提礼物,互道新年祝福。宜宾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的传统民俗表演,队伍走街串巷,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为新年增添了不少欢乐喜庆的氛围。这些独特的过年风俗,承载着宜宾人的乡愁与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一辈又一辈传承至今。

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办事处 苗云辉:

我的家乡在河南,故乡的年,热闹非凡,而打铁花,无疑是庆典中最耀眼的存在。打铁花的筹备工作早早开始。平日里沉默的铁匠们,此时充满活力。他们翻出废弃犁铧和生铁,放入熔炉。炉火熊熊,火苗跳跃,贪婪地熔化着生铁。铁匠们专注地拉动风箱,“呼哧呼哧”与“噼里啪啦”的声音交织,奏响乡村交响曲。

夜幕降临,广场上高大的花棚拔地而起,棚顶柳枝嫩绿,绑满烟花鞭炮。花棚正中“老杆”高耸,顶端鞭炮烟花随风轻摇。激昂锣鼓声中,打铁花表演开场。龙灯队率先登场,巨龙翻腾舞动,鳞片闪耀,喷火盘旋,引得村民阵阵喝彩。

此时,铁匠们赤裸上身,古铜色肌肤坚毅,头戴葫芦瓢。一人持盛满橙红铁汁的花棒,一人紧握空棒。持棒者冲向花棚,花棒扬起,随着一声喝,下棒猛击上棒,铁汁如流星冲向花棚。铁花四溅,似火树银花,如星辰绽放,或如瀑布、喷泉、菊花,美不胜收。

铁花点燃鞭炮烟花,一时间,鞭炮声、烟花绽放声震耳欲聋,广场亮如白昼。村民欢呼惊叹,孩子奔跑追逐铁花,老人面带微笑,满是对往昔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许。

四川嘉阳集团党群工作部 万利东:

我的家乡乐山市犍为县过年风俗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

舞龙灯是一大亮点,从腊月开始筹备,到正月初一正式出动。舞龙者身着鲜艳服饰,动作矫健,巨龙在锣鼓声中上下翻腾、蜿蜒游走,寓意驱邪纳福、祈求风调雨顺。颇具特色的“牛儿灯”表演也格外引人瞩目,人们扮成牧童和耕牛,模仿牛的各种动作,诙谐有趣,展现了当地农耕文化传统,表达对丰收的期盼。麒麟灯表演在春节期间尤为常见,是当地人民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之一,是融合音乐、舞蹈、戏曲、杂技等多种元素的民间艺术表演,表演者们会装扮成麒麟进行各种技艺展示,场面宏大,极具观赏性。

纳溪区总工会惠民帮扶中心 李小波:

在我的家乡泸州市纳溪区,过年最让人难以忘却和扯人眼球的是耍“搬打狮子”。

听当地年老者讲,“搬打狮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是民间为庆新年、贺丰收而举行的一种文艺活动。开始为一些民间能人展示绝技,历经百年演变,渐成为融武术、杂技、歌舞于一炉,集文狮、武狮于一体的无任何安全防护设施的纯民间高空艺术。“大脸子”“小脸子”和“耍狮子”三个角色是“搬打狮子”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表演者必须具有身轻如燕、臂力腰力过人及下盘稳健等扎实的基本功,整个表演以表演者在方寸间演绎险象环生的悬念而独具魅力。其表演有“地游狮子”“高台狮子”“猴子爬杆”等,其中“高台狮子”和“猴子爬杆”是高难度的高空表演。“高台狮子”是将六七张桌子往上重叠,最上一张足朝天,由“沙和尚”和“孙猴子”从第一张往上翻至最高一张,表演各种立桩造型等惊险动作,然后狮子上高台,在高空舞狮,二人足踏在四个桌子脚上凌空表演,如今,纳溪区龙车镇“搬打狮子”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资中县太平镇人民政府 汤飞:

春节期间,我的家乡有一种“耍马马灯”的民俗表演活动。表演的人并不是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而是有此爱好的普通农民,平时也没见他们排练,估计只在节前抽空练一下。表演者的道具是一匹“马”,身前是马头,身后是马尾。随着锣鼓金钹及其它乐器开始演奏,“骑马者”开始有节奏地模仿骑马的姿态和状态,前俯后仰、左倾右斜。虽然主要依靠步伐和身姿,但充分展现了骏马奔驰的神采,整体演绎铿锵有力、节奏流畅、惟妙惟肖,颇具视觉冲击力和美感,绝非胡乱舞一通。

下期话题:《哪吒2》国内影史票房第一,你认为是奇迹还是必然?

来稿请发送至邮箱:372568613@qq.com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