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路献给远方浪漫元宵夜实习工人的一天冻味多巴胺访李调元读书台紫色梦幻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8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2-14

访李调元读书台

罗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鹡鸰寺吟书亭 资料图

我们到达鹡鸰寺李调元读书台的时候,泛白的太阳正穿过厚厚的云层,给沿途的灌木丛投下淡淡的影子。没有一只鸟雀飞过,周围静谧得只剩下偶尔响起的风声。

但我们分明听到过鹡鸰寺的呼唤,还有一代宗师远去的脚步声。我们赶赴这里,一刻也不愿意多等。我们来寻找一刻安宁的时光,又像是为了一个长期萦绕心头的约定。我们急于靠近它,却又不住地停下脚步,一次次从远处凝望。

鹡鸰是一种栖息在水边的鸟儿,灵巧敏捷。矗立在山梁上的鹡鸰寺,檐角微翘,正像一只振翅欲飞的鹡鸰鸟,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鹡鸰寺又名“李调元读书台”,是李调元青少年时期勤学苦读之地。李调元(公元1734-1803年),四川罗江人,与张问陶、彭端淑并称清代“蜀中三才子”。

这位百科全书般的人物,距离我们的时代不过两百多年。我们此时驻足凝望的地方都是他曾用足迹丈量过的地方,此处的山风,也曾无数次吹动过他的衣角,而那些深埋于泥土中的瓦砾,一定也聆听过他的琅琅书声。

午后的鹡鸰寺,安静、清冷,红墙碧瓦中透着淡淡的暖意。然而,大门紧闭。这是要我们乘兴而来,遗憾而归吗?同行的朋友眼尖,发现红门旁边留有号码,赶紧拨通了电话。我们屏住呼吸,听到对方在电话里说十五分钟左右就可以赶来, 我们同时长舒了一口气。

一会儿,摩托车的轰鸣声由远及近。来的是一位穿着长棉袄的大爷。一停好摩托车,他便笑着问我们从哪里来,又麻利地掏出钥匙去开门。听说我们来自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成都,他的笑容更亲切了。同行朋友问他有六十岁没,大爷爽朗地笑道:“我都七十三了!”他声音很洪亮,走起路来轻快敏捷,一点不像七十多岁的样子。

我们就这样说笑着进了院门。大爷告诉我们,两百多年前,这里是鹡鸰寺的后门,要穿过一大片梨树林才能来到这道门前。那时此处的春天一定很美吧,梨花如漫天飞雪一般,身形敏捷的少年穿行其中,时而在吟诵诗词,时而在梨树下沉思,有那么一些时刻,他还会忽然飞奔到鹡鸰寺奋笔疾书……

李调元自幼聪颖好学,被乡里誉为“神童”。乾隆辛未年(公元1751年),其父李化楠赴任杭州之前,嘱咐李调元来鹡鸰寺寓居与学习。此后,许多的清晨和黄昏,鹡鸰鸟在廊前歌唱,梨花兀自飘落,年少的李调元也无暇顾及。有时,他从书卷中不经意地抬起头,看见远方云雾缭绕的云龙山,那实在很像一个巍然而立的笔架。他凝望着,思索着,那样的笔架适宜放一支怎样的笔呢?此生定要像父亲那样考取功名,才能握住如椽的大笔,任意挥洒。

在鹡鸰寺专注读书一年,年纪轻轻的李调元就考中了秀才,这让李氏家族的子弟们深受鼓舞。此后他离开鹡鸰寺,去四方游历。几年后回来参加乡试,又一举成功,自此更是声名大振。道喜的人多,意欲攀附的人也多,但李调元闭门谢客,默默收拾书卷再次来到鹡鸰寺住下。寺里依然清幽宁静,他要继续潜心读书,为进京赶考做准备。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李调元在京城的殿试中考取二甲第11名,从此更是名震天下。

眼下的鹡鸰寺里,阳光静静地晒着,把老梨树的枯枝画在地上,一笔一笔,很分明的样子。仰头看去,它们都朝着天空伸出枝丫,苍劲有力,仿佛要刺破苍穹。拾阶而上,吟书亭上一副对联颇具深意:亭临江村秀色,寺育翰林文峰。往里走,还有土地祠、奎星殿,也有李调元读书的塑像。

穿过大殿,我们来到了鹡鸰寺的后院,院内几棵梨树、核桃树都长得粗壮挺拔。这里的视野更为开阔,远山巍峨,泞江如带,平林漠漠不见行人,让我不禁想起了李调元的诗作《寓居鹡鸰寺读书》:

“平林茅屋出枯丛,向夕萧萧落叶风。穿径鸟声呼过客,下山牛背带村童。独来独往人谁见,时息时休物亦同。只有野人常伫立,遥从天外没飞鸿。”仿佛便是此时此景。

出门,大爷叮嘱我们梨花开时再来。说那时候的鹡鸰寺更美,有穿着汉服舞蹈的女子,有成群结队忙着拍照的摄影师……热闹的情景仿佛在眼前铺陈开来:蓝得深沉的天空下,梨花簇拥着红墙碧瓦,好一幅雪白清雅的中国画。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