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春茶过蒙顶菜香忆旧年炊烟起处是文章烟雨诗韵翻日历的夜晚锦官城雨事帘外春色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3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4-11

烟雨诗韵

李兵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当轻声吟诵唐代诗人杜牧的 《清明》诗句,那烟雨朦胧、令人惆怅的清明景象便如一幅水墨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完美融合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情。在诗意清明里,自然色彩总是鲜明而动人。“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宋代诗人程颢在《郊行即事》中描绘的清明时节,展现出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广阔的芳原绿野一直延伸到远山,将山峦也染成了碧绿。“六曲阑干偎碧树,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南唐词人冯延巳《鹊踏枝·六曲阑干偎碧树》中的杨柳,在春风里舒展着金色的丝缕,尽显生机与活力。“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清明》诗中,虽然写到了野田荒冢的哀愁,却依然掩不住桃李盛开的欢欣。

清明的自然之美,不仅在于桃红柳绿,更在于那一片蓬勃的生机。“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唐代诗人孟浩然在《清明即事》中,将清明时节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而鲜活。花儿飘落,绿草如茵,黄莺飞舞,蝴蝶成双嬉戏,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妙的画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而宋代诗人程颢《郊行即事》中的这句诗,正是对人们在清明时节尽情游玩的生动写照。

然而清明不仅仅是个让人沉醉于明媚春光的时节,它更像是一条连接生死的情感纽带,承载着生者对逝者最深沉的思念与追忆。“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南宋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清明祭扫的场景:我们仿佛能看到人们在墓前哀伤追思的身影,更能感受到诗人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深刻感悟。孟浩然《清明即事》开篇“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两句,犹如一把精准的解剖刀,直指清明时节人们心底最深处的情感。这一天,人们默默追忆逝去亲人的音容笑貌,在时光流转中体味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心头萦绕着挥之不去的哀伤。

在清明的诗意中,我们还能品读出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北宋诗人王禹偁的《清明》七绝,展现了一个清贫却富有诗意的清明。诗中描写诗人无花无酒,却向邻家借来新火,在窗前静心读书,这份对知识的渴求与对生活的热忱令人动容。唐代诗人白居易则在《清明夜》中写道:“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描绘出了一幅恬淡优雅的清明夜色图景。

清明时节的诗意,更深深浸润在古人的风俗文化中。“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北宋文学家欧阳修 《采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一词中,描绘了清明时节西湖边的繁华景象。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游览西湖,欣赏美景,热闹不已。“燕子重来,往事东流去。征衫贮。旧寒一缕。泪湿风帘絮。”南宋词人吴文英 《点绛唇·时霎清明》中通过描写燕子归来,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无尽回忆。

此外,清明节还有插柳、蹴鞠等习俗。“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南宋词人张炎 《朝中措·清明时节雨声哗》表达了词人在清明时折柳归来,却不知插向何处的迷茫。唐代诗人杜甫在《清明二首》其二里写道:“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生动展现了唐代蹴鞠活动的盛行程度。

今天,清明已升华为一种文化传承与情感寄托。这个充满诗意的节日,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将自然美景、人间真情与历史记忆完美融合。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清明的诗意将永远如明珠般璀璨。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