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新生开学 蔡兰罗乐摄
清晨的阳光洒向宜宾市高县大雁岭,蜿蜒的南广河串联起城镇与村落,大屋村幼儿园的孩子在松树林采集松果,准备制作手工艺品;庆符镇新落成的实验一小新校区里,学生在图书馆翻阅书籍……在高县,浸润着泥土气息的教育实践正在为乡村孩子点亮希望。
2024年秋季学期,高县第一实验小学庆符校区迎来400余名一年级新生。“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学校条件很简陋,操场就是泥地。”高县第一实验小学家长李先生对校园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叹不已:智能触控黑板、恒温直饮水系统和数字化图书馆均已配备,学生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走半个多小时山路上学。
这样的变化源于高县“城乡教育融合”的战略布局。近年来,高县坚持学前教育“就近就便”、义务教育“向乡镇集中”、高中教育“向县城集中”,投入建设资金5.85亿元,实施项目157个,增加学位1.3万个。其中,嘉乐镇幼儿园配备了沉浸式互动教学系统,胜天镇中学宿舍楼采用环保建材并安装了空气能热水器;新落成的翰笙文化体育艺术中心集非遗传承、艺术展演、科创实践于一体,让山里娃也能接触到机器人、编程、3D打印等前沿科技。
离土不离乡,高县还注重保留教育的乡村特质。大屋村幼儿园将废弃空间改造成“自然材料工坊”,孩子们可以用玉米芯搭建昆虫旅馆,用竹筒制作雨水收集器;羊田小学依托千年茶马古道,在校园内复现古法制茶工坊。这种“在地化”的建设理念让教育空间成为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我们希望孩子在校园就能感受到家乡的文化底蕴,让教育有根有魂。”高县教体局总督学叶波表示。
“以前总想着何时调离,现在却舍不得孩子们。”曾在高县潆溪小学工作过的教师何宇说,这所曾经教学质量垫底的偏远村小通过“青蓝工程”实现了蜕变: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45对师徒,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每周三的“星空夜话”活动中,教师围坐在一起分享教育故事;学校还设立了“微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开发特色课程。
据悉,高县构建“基础保障+激励导向+专项扶持”三位一体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除了筑牢待遇保障基准线,还建立与教育质量挂钩的绩效考核体系,设置教育教学考核奖等,形成了“重教有为、优教优酬”的发展格局。
高县教育工委副书记惠云平表示,通过订单式送教送培精准对接需求,高县年均开展示范课500余节次、专题培训143余场次,辐射教师5000余人次。此外,高县近三年累计补充专任教师633人;构建了“骨干教师-名优教师-教育专家”梯队培养体系;通过“名校+弱校”的学区制改革,构建起教育资源共享网络。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乡村学校是改造社会的中心’。”高县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南广河畔的乡野间,我们正见证着这种力量的温情生长。” (据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