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4日《工人日报》报道,陪诊行业蓬勃发展释放出巨大的吸引力,但也存在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问题。笔者以为,陪诊人员堪称求医者的“临时家属”,也有其新“职”生产力。
陪诊服务是医疗服务的有益补充而非扰乱秩序,是求医者的向导和助手而非利用信息差“坑蒙拐骗”,是应当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新兴工种而非随意指导甚至“乱指导”。面对陪诊需求总体增加的趋势,应着力推动“临时家属”职业化规范化发展,充分维护双方的正当权益。
陪诊合作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享受到便利服务,另一方获得约定报酬。部分“乱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临时”:双方多以口头约定建立关系,责权不明确,约束力度不够。且都希望获得“超值”回报:求医者需要更细致贴心的服务,所以可能出现临时调整服务项目及费用、引发纠纷的情况;个别陪诊者则想借机赚更多的收益,因此出现了不尽心不尽责、推销号源或药品等情况,误导求医者乃至造成损失。
要使陪诊服务长远发展,必须不断规范;要使陪诊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职业素养。笔者认为可从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政策引导促进规范化。比如将陪诊师列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明确服务资质、内容,制定政策举措和服务标准,对其进行分级持证管理,引导陪诊服务市场规范发展。二是建立或利用现有平台促进职业化。陪诊服务可作为家政公司的服务“拼图”之一,也可以独立成立服务企业或平台,改变目前的零散形式,推行员工制,规范劳动关系。陪诊师向特定对象提供服务是临时的,但这个工种本身是职业的,可成为就业新赛道,以此解决求医者不知从哪儿找或找不到合适陪诊师以及甄别难等问题。三是加强培训促进专业化。依托学校、工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资源对陪诊师开展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掌握流程、钻研“门道”,尤其是妥善应对突发状况的心理与能力素养,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权责明晰促进协议化。事先签订协议,无论采用纸质还是电子形式均可,简明扼要即可,约束双方更好地履行约定或法定义务。即便临时有所变动,也应遵守平等原则、协商达成共识,即俗话说的“先说断、后不乱”。
陪诊服务应需而生,但不能任其野蛮生长、无序生长。要通过引导规范推动,变“乱象”为“景象”,使之成为新兴职业,持续贡献新“职”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