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都源于救援时的不称手”小班组有大作为在高炉中淬炼“钢铁匠心”焊花闪耀做职工信赖的“娘家人”近期四川省医保局新增“免陪照护服务”,你怎么看?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163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5-21

做职工信赖的“娘家人”

——记达州市总工会社会工作者杨树勤

记者邓霞文/图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编者按:

为深化全省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其充实基层工会工作力量、增强基层工会生机活力的重要作用,近日,省总工会出台了《四川省工会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在企业发展的浪潮中,在职工成长的历程里,有这样一群身影始终温暖而坚定。他们是工会社会工作者,是职工群众的“贴心人”,是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连心桥”。他们用脚步丈量责任,深入车间、走进班组,倾听职工的每一个诉求;他们用专业传递力量,化解矛盾、维护权益,为职工排忧解难;他们用真情凝聚人心,组织活动、帮扶救助,让职工感受到“娘家人”的关怀。每一次耐心的沟通、每一次暖心的帮助、每一个默默付出的日夜,都在书写着工会社会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即日起,我们开设“星光下的赶路人”专栏,带您走进他们的故事,让我们一同倾听他们的心声,见证他们的风采!

给年轻同事讲工运史

5月15日8时,初夏的阳光斜斜地洒进达州市总工会的办公室。59岁的工会社会工作者杨树勤再次翻开那本内编资料《工会工作的应知应会》,泛黄的书页间,蓝黑墨水的批注层层叠叠,有些字迹已经晕染开来,却依然清晰记录着一位工会工作者从入门到精通的成长轨迹。

杨树勤是达州市的一名工会社会工作者,从事工会工作已有8年。年近六旬的他,凭借着对工会事业的满腔热忱,在工会工作岗位上默默耕耘,成为一位受同事尊敬、职工爱戴的“老工会人”。

“初入工会时,我就是通过这本书开启了工会工作之旅。”杨树勤拿着《工会工作的应知应会》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迅速融入工会工作角色,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书页空白处记满了他的心得体会,硬是把理论知识“嚼碎咽下”,最终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活字典”。在办公室,他是工会信息员,撰写了不少反映达州市工会工作的先进经验、创新做法;在基层一线,他是工会宣讲员,传播党的声音,解读惠企政策,为基层职工送去精神“食粮”;在协商桌上,他还是集体协商指导员,既能掰着手指头算清经济账,又能设身处地讲透人情理,最终促成劳资双方握手言和,达成一致协议……对杨树勤来说,这些工作经验是他职业生涯的珍贵基石,是他服务职工的“万能钥匙”,激励着他始终保持热忱,做职工信赖的娘家人。

2021年3月的一天,杨树勤和同事驱车前往大竹县指导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建会工作。返程途中,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发爆胎,好在司机处理得当才避免了一次事故,“高速上爆胎,如今回想起来都会后怕。”然而,这次惊险经历,不但没有动摇杨树勤投身工会事业的决心,反而让他更加珍视每次服务职工的机会。“当看到大竹县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找到了‘娘家’,看到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切都是值得的。”杨树勤感慨道。

杨树勤说:“只有想职工所想、急职工所急、解职工所难,用真心、细心、耐心赢得职工群众的信任,以精细化服务为落脚点,把职工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干,才能成为职工群众心里真正的‘娘家人’。”

如今,距离退休只有一年时间,杨树勤反而有些着急。“希望在退休前,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工会干部,帮助他们从‘雏鸟’成长为‘雄鹰’,进而为推动达州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他说。

杨树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会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成为职工群众的贴心人,年轻工会工作者的引路人,为达州工运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工会工作中,为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不懈努力。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