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6月13日报道,在巡查某一项目时,“装修管家”王友财发现墙体结构隐患后,果断叫停施工、协调加固方案,并同步优化主材采购,为业主节省了15%的费用。“装修管家”正通过能力的跨界融合,重构职业分工,有望终结传统行业中“劳心者”与“劳力者”的对立。
作为人社部拟新增的17个新职业之一,“装修管家”的出现是业主需求升级、行业痛点倒逼与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传统装修模式下,设计、施工、材料、验收等环节分散脱节,问题频出。而“装修管家”全程跟进、统筹协调,有效避免了常见弊端,提升了装修质效。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了传统职业单一技能的局限,体现了职业能力的跨界性,让专业协作真正“无界”。
不过,“装修管家”在打破职业藩篱、推动协作无界的过程中也面临现实挑战。首要问题在于行业标准缺失,服务流程、责任界定差异较大,导致用户体验参差不齐,信任基础尚显薄弱。据业内人士反映,尽管装修管家订单量呈上升趋势,但部分业主仍因服务不规范而心存疑虑。其次,部分传统家装从业者对第三方监管角色存在抵触情绪,合作机制仍需磨合。此外,相关服务项目的可持续盈利模式也有待探索和完善,这些都制约着这一新兴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笔者认为,要确保“装修管家”有效发挥桥梁作用、实现协作无界,在行业层面,尚需建立权威的职业认证体系,推行服务标准化,明确服务清单和责任边界;企业可积极开发如工地实时监控小程序等数字化工具,实现服务全流程透明化;在人才培养上,需加强校企合作,完善职业培训课程,着力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卓越协调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值得关注的是,将“装修管家”拟纳入新职业目录,其意义远超职业名称的简单增加。它为劳动者开辟了全新的职业赛道,显著提升从业者的社会地位、职业认可度和劳动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促使社会重新审视装修领域的职业价值,改变以往对相关职业的片面认知,推动职业认同从单一技能评价向综合能力、专业价值认同的多元转变。同时,其推动家装行业向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转变,也为相关企业创造商业价值增长点,重塑市场信任,促进行业的服务升级和健康发展。
“装修管家”的崛起,本质上是产业升级对人才结构的深度重塑。他们通过对装修流程的精细化管理与优化,直接为业主节省时间和成本,缓解了双职工业主的装修焦虑,也为劳动者提供了跨领域成长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