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7月6日,以“保护文化遗产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在四川省泸州市闭幕。我省共有12名工匠进入全国决赛,其中11人获奖,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获奖人数中排名前列。为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本报深度挖掘文物修复师背后的故事,让公众了解文物修复师这一特殊职业,激励更多文物工作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文物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曹元元和她修复的南宋瓷碗 受访者供图
“这是我刚修复完成的一件南宋瓷碗,我拿到它的时候,它已碎成了六块。”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陶瓷文物修复师赛区,刚刚完赛的四川博物院文物修复师曹元元向记者展示着这件作品。凭借这一文物修复作品,曹元元成功斩获本届大赛该项目的三等奖。
现年36岁的曹元元出生于辽宁省大石桥市,她与文物修复的缘分源于父亲对古玩的喜爱。“我的父亲挺喜欢古玩,我选择这个行业可能就是受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回忆起当初的专业选择,曹元元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温暖。
2008年,当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热门专业而竞争时,曹元元却选择了上海视觉艺术学院雕塑专业文物修复方向---一个相对冷门但充满挑战的领域。“当时这个专业报考人数很少,招生也很少,辽宁省只招一两个。”这个看似偶然的选择,却成为曹元元人生的转折点。五年的专业学习为她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直接进入四川博物院工作,从此开始了与文物朝夕相处的人生。
在文物修复这个需要极度耐心和细致的领域,曹元元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够更专注地去完成一件事。“我发现,和刚入职相比,我的专注力得到了很好地提升锻炼, 能够更加静下心来做事。”曹元元坦言,做瓷器修复工作需要极度的细心,自己手中的不仅仅是陶瓷碎片,更是文明的传承载体,修复工作的细腻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是一种内在的品格修养。
“大概七八年前,我和师父一起去四川泸州修复石棺,天气炎热蚊虫肆虐。”回忆起12年的文物修复生涯,最让曹元元印象深刻的不是某件珍贵文物,而是这次野外修复的经历。但条件的艰苦并没有让她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曹元元面对的是一件碎成六块的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刻花双鱼纹深腹瓷碗,修复有一定难度。“这件瓷碗口径达20多厘米,胎质轻薄,满布海水和双鱼纹的刻花装饰。”曹元元说,和其他参赛选手相比,她做完瓷器底色后,还要比其他人多完成一项“补全纹饰”的步骤。
在长达14个小时的比赛里,曹元元展现了精湛的技艺和沉稳的心态,最终提前一个半小时完成了修复工作。当被问及获奖感受时,她的回答出人意料:“最终是否能拿奖,我没有考虑过,只想全身心投入这场比赛。”
谈及未来的工作计划,曹元元的眼中闪烁着专业的光芒:“接下来,准备把我所用的文物修复工具材料进行完善;在实验方面,多做一些材料筛选和文物检测分析工作,因为这部分数据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累。”曹元元这种对技术精进的追求、对科学方法的重视,正是现代文物保护工作者应有的品质。她也深知,传统工艺需要在现代科技的支撑下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中,文物修复师曹元元选择了最需要耐心的职业。她用12年的时间证明了,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使命。每一次修复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件完整的器物都是对文明的致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精湛的技艺上,更体现在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对专业操守的坚持以及对行业发展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