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树影度流年水墨艾叶四代人的清凉传承月照乡关花香蜂自来他乡日历(外一首)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10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7-18

四代人的清凉传承

杨力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在挥汗如雨的盛夏,能拯救一个人的除了空调和西瓜,大概就数冰粉了。

记忆中的冰粉,是童年时老家院子里的一抹清凉。

花甲之年的向婆婆做冰粉最拿手。夏日的清晨,一盆温凉的清水静静等候着向婆婆的巧手---她用布包裹着冰粉籽反复揉搓,直到清水中泛起乳白的浆液。而后,这盆浆液会被长长的井绳缓缓送入冰凉的井水。待它再次出水时,已凝结成晶莹剔透的冰粉,带着沁人心脾的凉意滑入口中。

放学时分,孩子们像归巢的燕子般涌进院子,在向婆婆的冰粉摊前排起长队。他们眼巴巴地望着凉盆里颤悠悠的冰粉,小脸上写满期待。向婆婆一边哼着“不急不急”的小调,一边用薄如蝉翼的小刀轻轻划开晶莹的冰粉。只见她手腕轻转,冰粉便乖巧地滑入碗中,再淋上琥珀色的红糖水,撒上星星点点的白芝麻。转眼间,这碗清凉之物就成了孩子们最爱的解暑佳品。

晌午刚过,向婆婆准会推着小车出现在街口。那熟悉的吆喝声一起,街坊四邻便纷纷端着碗出来,让这一碗碗冰粉继续拯救更多人的盛夏。

这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了。今夏某个傍晚,我照例饭后散步,忽然在闹市转角处瞥见一个亮着灯的招牌:“传统小吃,向婆婆冰粉。”心头一颤,不由得加快脚步走了进去。店面不大,门口摆着几张小方桌,食客们排着长队,那翘首以盼的模样,像极了当年院子里等着吃冰粉的孩子们。

我找了个位置坐下,目光越过人群望向远处---整条街灯火通明,小吃摊飘着香气,玩具摊闪着彩光,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将夏夜的烟火气烘托得愈发热闹。

当冰粉端上桌时,我才发现店主竟是个眉清目秀的姑娘。攀谈间得知,她是向婆婆的曾孙女。眼前的冰粉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除了传统的红糖水和白芝麻,还铺满了鲜红的西瓜丁、金黄的葡萄干、红绿相间的豆子、软糯的糍粑块、晶莹的龟苓膏、Q弹的西米露,最后点缀着几片嫣红的玫瑰花瓣。这些配料在碗中层层叠叠,既保留了传统的清凉本味,又增添了丰富的口感层次。

店门前排队的人流让姑娘忙得脚不沾地,她穿梭在桌椅间的身影格外灵动。这份冰粉的火爆人气与它本身的清凉滋味,在夏夜里奇妙地交融,构成了城市街头最动人的新风景。

后来我又去了几次,渐渐和女孩熟络起来。她说起初创业时很迷茫,只想开个小店维持生计,却不知该做什么好。父母提议说:“咱们家从你曾祖母那辈就会做冰粉,传了四代的手艺,不如就卖这个吧。大夏天的,谁不想来碗冰粉解暑呢?”

就这样,一家挂着清爽招牌的冰粉店悄然开张。路人被这份清凉吸引,纷纷驻足。我常看见顾客们坐在街边小桌前,望着女孩灵巧的双手在冰粉碗间翻飞。那一碗碗晶莹剔透的冰粉,既消解了夏日的燥热,又延续着温暖的记忆。

这飞奔的冰粉里,藏着创新的滋味,更流淌着四代人的手艺传承。每一勺都让人想起,有些味道会变,但那份心意永远如初。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