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空“搭积木”的“金属诗人”用爱心诠释责任与担当“一点一线皆是河山”在泥土中追寻历史的“社恐”匠人喜悦  你认为无接触交通事故规定合理吗?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3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12

在泥土中追寻历史的“社恐”匠人

——记考古探掘工滕杰臣

实习记者刘佳怡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滕杰臣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8月5日,在绵阳市梓潼县西坝遗址的探方深处,考古探掘工滕杰臣正俯身清理汉代广汉郡郡治的千年土层。骄阳炙烤着田野,汗水滴落在他脚下的土地。

这份与泥土的“对话”,恰是这位自称“社恐”的匠人选择的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2012年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物勘探与修复专业(现更名为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毕业后,他便扎根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用探铲和手铲开启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持续追寻。

十余年前,滕杰臣怀着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进入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文物勘探与修复专业吸引他的不仅是历史,也意外契合了他内向的性格。“当时考虑做文物探掘可以少和人打交道,”他坦诚道,“以为能减少不必要的人际沟通。”

然而,真实的田野考古很快打破了他最初的预想。从2011年在宜宾向家坝水电站考古项目实习开始,严冬酷暑便成了常态。更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各类考古项目让他必须面对当地百姓、村镇干部与施工方。“人际沟通对我而言始终充满挑战,”他略带腼腆地说,“这份工作远非外界想象那般浪漫,更多是日复一日的枯燥与忍耐。耐不住寂寞、静不下心的人,难以胜任。”

当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将举办的消息传到梓潼县的考古工地时,滕杰臣内心泛起了波澜。他看到了双重机遇:既能向外界展示考古探掘技艺,也能在全国同行面前检验自身能力,与经验丰富的前辈交流学习。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赛场上,勘探环节要求选手在限定面积内精准打探铲,通过土质土色层层分析文化堆积;发掘环节则需在模拟探方中细致清理遗迹、辨识器物并严谨记录。得知自己获得考古探掘工项目组二等奖时,滕杰臣的第一反应是“惊喜”,随即而来的是清醒的自省。他并未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更加珍视比赛中近距离观察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勘探、发掘细节的机会---这为他提供了学习提升的新视角。他看到了差距,也明确了方向:“接下来要在踏踏实实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重点提升勘探环节钻芯取样的完整性与规整度;发掘环节刮面的精细度也需要加强,在实践中不断磨炼。”

从业十余年,对滕杰臣而言,考古探掘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每一次谨慎落铲,每一次俯身清理,都是对消逝时光的致意,对历史真相的追寻。这份事业需要的不仅是手艺的精熟,更是一颗能沉入时间深处的宁静之心。在梓潼县西坝遗址的黄土之上,他俯身工作的身影,仿佛在与脚下沉睡千年的遗存默默交流---以手为眼,以铲为笔,在无声的泥土中,他追寻着历史的脉络,也找到了安放自己心灵的坐标。这位自称“社恐”的考古探掘工,在远离人群的旷野中,找到了与千百年前先民的对话方式---用专注守护着巴蜀大地深埋的文明印记。

当喧嚣远去,土地终将铭记那些俯身倾听它古老故事的人。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