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只鹰对视云栖洗心难忘叙永豆汤面鬓边生夏幸福的一家栈桥上的矿雕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34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8-15

云栖洗心

石维明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西湖云栖竹径 资料图

第一次去杭州时,我像匹脱缰的野马,揣着张游览图就独自出发了。挤进西湖景区,却莫名烦躁起来---到处都是游客,看风景前先得看人山人海;那些景点也雕琢得太刻意。我索性翻开地图,在远离西湖的西南郊发现了“云栖竹径”四个字。

说走就走。蜿蜒的竹径被层层浓荫笼罩,满眼都是绵延不绝的绿意,偶尔从竹叶间隙漏下的阳光,像撒了一地的碎金子。虽是酷暑七月,走在竹径上却觉凉意自脚底漫上来。

竹荫掩映的小径上散落着三座凉亭。最先遇见的是洗心亭,亭边一泓碧水蒸腾着袅袅白雾。奇妙的是,天气越热,池底涌出的雾气就越浓,凉意也愈盛。我立在亭前细品那副楹联:“翠滴千竿遮竹径;寒生六月洗心泉。”顿觉暑气全消。

继续前行,便到了桥亭。初见时颇觉纳闷---明明只有亭子,为何称作“桥亭”?正疑惑间,目光扫过两侧起伏的竹浪,忽然灵光一现,这“桥”字便有了答案。

脚下的竹径是按康熙年间的旧制修复的:中间铺着整齐的青石板,两侧镶着碎石,青石与碎石之间还用黑砖嵌出两道醒目的界线。据说这黑线之内便是当年的御道,专供康熙皇帝行走。而如今,我和后来的游人们,却都能悠然自在地踏在这条“御道”上,真是时移世易,令人感慨。

浓荫中隐约露出一座红柱翘角的凉亭,此亭唤作遇雨亭。云栖一带上空,时常聚集着云层,云多雨也多,夏日游云栖,碰上瓢泼大雨,遇雨亭就成了避雨亭。

人们都说,在遇雨亭观雨是云栖竹径最美的享受。而我有幸亲眼见证了这番景致。那天游人稀少,整座遇雨亭只我一人独坐。原本晴朗的天空骤然转暗,山风呼啸而过,卷起层层翠浪,竹林间顿时响起一片沙沙声,竹枝竹叶相互摩挲,恍若有万千生灵在窃窃私语。待风声渐歇,骤雨便哗然而至,竹枝在雨中剧烈摇曳,发出雄浑的呻吟,宛如大自然的交响乐章。

山雨来得急,去得也快。风歇雨止,林间的鸟儿又欢快地鸣唱起来。白云悠悠掠过竹梢,渐行渐远,只留下一抹薄雾轻纱般萦绕林间。这雾气也渐渐由浓转淡,最终消散在澄澈的碧空里。

弯弯曲曲的竹径上,忽然转出一对衣着鲜艳的年轻男女。他们撑着一把精致的碎花洋伞---方才还用来遮风挡雨,此刻倒成了这翠竹林中最俏丽的点缀。

云栖既是杭州一隅的地名,更是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独自穿行在这幽深的竹径里,纵有千般愁绪、万重心事,也会被这满目苍翠洗涤殆尽,随风消散在竹叶摩挲的沙沙声中。

我生性不爱往人堆里扎,总向往着奔向开阔的天地,去拥抱那份未经修饰的自然野趣。去邙山时,我不去挤在熙攘的大禹雕像前拍照,而是独自踱到山脚幽静的黄河滩,看雁阵南飞,望无边的青纱帐在风中起伏;游少林寺时,我也不去塔林凑热闹看武僧练功,偏要攀上嵩山高处,只为守候“日出嵩山坳”的晨光,聆听“晨钟惊飞鸟”的空灵回响……这种情结,与我在西湖畔却独寻云栖竹径的意趣一脉相承。个中况味,实在难以用言语道尽。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