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鲜清香的豆汤面 徐轩摄
真正认识叙永豆汤面,还是20世纪九十年代在叙永师范读书的时候。
那时候,不少同学和我一样,早晚二两豆汤面雷打不动。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叙永豆汤面,仍旧承载着叙永这座小城厚重的历史与记忆,于岁月的长河中悠悠流传,宛如一颗璀璨的美食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众多游子味蕾里一段剪不断的乡愁。
叙永豆汤面的制作,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美食乐章,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烹饪师傅的匠心。
豆汤的熬制,是其灵魂所在,首先需精选本地优质而粒粒饱满圆润的黄豌豆。将豌豆浸泡于清水中,耐心地等待它们吸饱水分,渐渐变得柔软而丰盈后,再放入锅中,加足清水,以小火慢慢炖煮。
炉灶中的火苗,恰似温柔的舞者,轻盈地舔舐着锅底,锅中的豌豆在热力的拥抱下,逐渐释放出浓郁的豆香。炖煮的过程漫长而又充满期待,需时刻留意火候与锅中的变化,恰似守护着一场珍贵的梦境。
待到豌豆煮至软烂,豆皮破裂,那乳黄的豆汤便大功告成,汤汁浓稠绵密,豆香四溢,仿佛浓缩了山川田野间的精华与灵气。
面条,是这道美食不得不说的主角,需选用高筋面粉,手工揉制而成。雪白的面粉,在师傅的手中经过反复搓揉、按压、折叠,逐渐变得富有韧性与活力。
面团在案板上跳跃、翻滚,似灵动的舞者,演绎着一场无声的艺术之舞。揉好的面团被擀成薄片,再切成宽窄均匀的面条,每一根面条都蕴含着师傅的手温与心意,纤细而筋道,等待着与豆汤邂逅。
面汤的熬制,是制作一碗豆汤面的关键。要挑选肉质厚实、骨髓丰腴的大骨,斩断成大小均匀的块状。清水冲洗数遍,直至骨块表面的血水去尽,再放入硕大的汤锅中。
注水漫过骨头,再以武火猛催,须臾间,锅底便涌起密集的水泡,仿若一场热烈的开场仪式。待水沸汤滚,撇去浮沫,转至小火,悠悠慢炖。时间仿若静止,唯有锅中汤汁轻摇,似在低吟浅唱。此时,大骨的精髓被一点点诱出,丝丝缕缕地融入汤中,让原本澄澈的汤水逐渐变得浓稠如乳,色若琼浆。为使汤味层次更为丰富,可加入姜片去腥增香,再添一把葱段,赋予其清新爽口之感。
臊子的制作,是豆汤面的点睛之笔。精选肥瘦相间的猪肉,切成细碎的肉末。锅中热油,放入姜蒜爆香,再加入肉末煸炒。随着油温的升高,肉末在锅里滋滋作响,渐渐变色,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加入适量的调料,酱油上色,花椒提味,辣椒添辣,众多调料在锅中相互交融、碰撞,激发出独特的风味。炒好的臊子色泽红亮,香气扑鼻,为豆汤面增添了一抹浓郁的色彩与醇厚的口感。
“老板,来一碗豆汤面,加个煎蛋!”在叙永师范读书的日子里,上桥、扬武坊、鸭儿凼的豆汤面,便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慰藉与最美的期待。特别是周末,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校园的角落,我便迫不及待地走向那熟悉的面馆,在豆汤面的相伴下,开启美好的一天。
喝一口醇厚的豆汤,豆香瞬间在口腔里弥漫开来,温暖而浓郁。再挑起一筷子面条,入口爽滑劲道,轻轻一咬,面条的弹性与韧性恰到好处,带着微微的嚼劲,在齿间跳跃。豆汤的鲜美与面条的麦香完美融合,每一口都充满了层次与质感,浓郁的滋味先是在舌尖散开,继而蔓延至整个口腔,如丝般细腻,又如潮般汹涌,令人陶醉。最后,再夹一块泡菜入口,脆脆酸酸的味道,瞬间驱散了口中的油腻感,与豆汤的醇厚、面条的爽滑形成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
岁月流转,告别家乡叙永,我踏上了远行的征途。然而,心中那份对叙永豆汤面的眷恋与思念,却如影随形,愈发浓烈。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我总是四处寻觅着叙永豆汤面馆的身影,如同寻找失散多年的老友,心中总是怀揣着一丝期待,期待能再次品尝到那份熟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