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力(左)正与团队商量施工方案 受访者供图
7月的成都,骄阳似火。在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西航港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现场,一个被晒得黝黑的身影正与施工人员紧急商讨着方案。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安全帽下的衣襟,但他的眼神依然专注而坚定。“感觉自己晒黑了7个度。”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项目管理室主管何力这样调侃自己。
从一个懵懂的大学毕业生到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者,何力的成长轨迹如同他建设的电网一样,延伸着希望与温暖。
2011年冬天,甘孜康定的深山里,寒风刺骨。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何力,却已承担起直流融冰技改工程项目技术总工的重任。“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任务,我们需要在下雪前两个多月内,为我省第一批易覆冰电力架空线路加装新型直流融冰装置。”年轻的何力凭借着一股干劲,钻研每一个技术细节和施工方案。“我们任务的完工,意味着当地的电力不会再因为下雪而瘫痪,也避免了铁塔倒塌导致的电力系统受损。”那一刻,这个年轻人的内心被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填满。技术不再只是冰冷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千家万户的温暖与光明。
如果说雪山深处的历练是何力成长序章中的沉淀,那么今年夏天西航港220千伏变电站的建设,则是他职业生涯中精彩的华章。86天---从电气设备进场到正式投运,这个数字不断刷新何力从业以来的记录。“为了赶在迎峰度夏前投运,我们几乎每天晚上都忙到11时后,就盼着工程早日竣工。”何力回忆道。
西航港220千伏变电站作为双流区保障产业发展及民生用电的“关键工程”,建成后将为西航港、黄甲及双流经开区、综保区、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等片区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为了在迎峰度夏前实现竣工投运,项目团队赶工期、赶进度,全力以赴。
7月12日,成都遭遇极端天气,突如其来的暴雨几乎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大量雨水夹杂着淤泥冲进电缆隧道,让原本的施工计划被彻底打乱。”作为项目施工负责人,何力用“崩溃”形容当时的心情。来不及调整情绪,他便已进入工作状态。“我们马上紧急协调当地政府、交警部门,错开早晚高峰时段破除路面抢修隧道,确保工程如期交付。”两天时间,何力带领团队从路面破除到隧道清理,再到电缆重新敷设,每一个环节都不容有失。直到7月17日,随着220千伏、10千伏各路出线开关合闸充电正常,220千伏西航港变电站正式投运。
从曾经的限电焦虑,到如今用电无忧的安心,这种转变的背后凝聚着一代电网人的责任与担当。“每年电力负荷都在创新高,从另一角度看,说明我们的城市在快速发展,我们的工作就是为这种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何力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每一块牌子就是一个丰碑,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指着手机里的照片,何力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管理建设的变电站上树立的工程质量责任牌,上面镌刻着工程的开竣工时间和负责人姓名。对于何力而言,这些丰碑不只是对过往成就的纪念,更是对未来责任的承诺。在何力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技术专家的专业素养,更是一代建设者的精神品格。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聚光灯下,但他们就是光明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