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锋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现场 受访者供图
今年7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任俊锋在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金属文物修复项目一等奖。面对大家的祝贺,他谦逊地表示,自己依然是一名学徒,要一如既往保持初心,不断积攒经验、增强动手能力,还要学习新知识。
从业十余载,任俊锋从初入行的学徒成长为文物保护领域的骨干,完成了蜕变,却始终怀揣着“学无止境”的敬畏之心。
2010年,任俊锋师从著名青铜器修复专家杨晓邬先生,正式开启文物修复生涯。初学阶段,他从打理杂务、潜心观察师傅操作做起。杨晓邬先生深谙“修行在细节”之道,常以自制工具时对分寸、弧度的极致打磨作为考验,在一招一式中锤炼其心性、启发其悟性。
面对看似基础的焊接技艺,任俊锋日复一日勤学苦练,手上的水泡消了又起,却始终咬牙坚持。练习打磨时,手要勒紧砂纸,还得把砂纸翻折过来,让大拇指直接抵在粗糙的砂面上用力。久而久之,指尖皮肤被磨得又厚又硬,连指纹都几乎看不清了。
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大批受损文物亟待抢救修复,他跟随老师奔赴各个受灾点,在连轴转的高强度实践中,修复技艺突飞猛进。他深有感触地说:“文物修复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既要磨技艺,更要磨耐性,而每一点经验的积累,都藏在日复一日的专注里。”四川芦山地震发生后,他带着此前积累的震后文物修复经验迅速驰援,在余震不断的现场,沉着冷静地协助抢救清点雅安馆藏文物,精准排查风险,避免了文物的二次损毁。
2020年,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重启,一件件器物的残片、一根根早已糟朽的象牙被小心翼翼提取出土后,都急需尽快得到有效保护。他深知象牙易碎裂、易变形的特性,便参与探索并应用“高分子绷带固形保护兜底翻转技术”,为近700段象牙的成功提取作出关键贡献。
重型、大型、典型青铜器的提取,曾是困扰团队的棘手难题。任俊锋带领团队创新采用“三维扫描+一比一建模+3D打印+量身定制硅胶模”的综合方案,为器物穿上贴合的“软猬甲”,最终实现了这些珍贵青铜器出土离坑“零损坏”。
对于那些残缺、变形、失稳的青铜器,运输环节的保护同样关键。他创新设计“可拆卸物理加固”固形技术及分体式文物搬运展示箱,有效防范了文物在运输及临时展示中的二次损伤风险。
去年,任俊锋带领团队完成了贵州省务川汞矿遗址群和赫章县辅处墓地出土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面对器物破碎、矿化锈蚀严重的挑战,他创新应用原位清理加固、制模托裱等保护技术,修复成果获业内专家高度认可。
与此同时,他以项目为依托推行“包干制”带教模式,要求“修前有认识、有检测、有方案;修中有文字、有照片、有视频记录;修后有档案、有评估、有报告、有心得”。通过系统化实践打磨,新人的独立修复能力显著提升,让文物修复技艺得以薪火相传。项目获评2024年四川省文物安全守护优秀案例,为考古出土文物保护提供了示范。
“文物修复师的技艺是老一辈默默耕耘、呕心沥血传承下来的。”任俊锋看到,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也使得这份职业得到了更多尊重,他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个领域。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唯有坚持方能抵达远方。”任俊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