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燕与员工对生产压力进行分析
“还剩12天,将告别工作30余年的采气岗。”8月19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垫江采输气作业区卧龙河集气总站班长何燕正说着,突然转身取下眼镜,眼角有些湿润。
1993年12月,何燕参加工作,来到原川东开发公司采气五队,成为一名采气工。1998年6月,何燕从采气队调到川东气田的重要枢纽---卧龙河集气总站。有人曾比喻当时的总站打一个“喷嚏”,川渝两地用气都要“抖一抖”,这里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尽快掌握由上千个各类阀门、管件、装置组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工艺流程,何燕把流程图进行分解,画在手抄本上,拿着一支笔、一张纸,一个阀门、一根管线、一个点的细画,再一点一点地将它们组合起来。两月后,单位举行流程图比赛,她夺得头名。看起来有些瘦弱、文静的她,让班组员工刮目相看,不禁竖起大拇指:“何燕画的流程图真准。”
刚参加工作,面对那些叫不出名的阀门、装置,何燕十分惶恐。师傅拉住她的手说:“别怕,先带你熟悉熟悉,慢慢就会好。”暖心的话,让她平静下来,顿时觉得这个岗位有了家的味道。每天跟着师傅学习,《采气工程》《采气地质》等相关书籍成为必修课,向师傅们请教成为常态。这种爱学爱问的习惯让她的技术不断熟练,在处理站场突发情况中变得得心应手。
雷雨交加的某个晚上,下游的净化厂突然停电,面对上位机噌噌上涨的压力,何燕心里一紧,来不及思考,直接冲进雨里进行流程倒换。当时的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让管线压力赶快降下来。当时没有电动阀和对讲机,她与同伴所有的操作全靠比画、靠吼,等这波操作忙完回到值班室,淋成“落汤鸡”的大家彼此相视而笑。
然而,瘦弱的何燕因此病了好几天。类似的情况,在她的工作生涯里已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她常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可以走得更远。”这句话的道理支撑她前行的步伐。
无论酷暑还是寒冬,何燕把站上的每个设备当成自己的孩子,细心照顾。除锈刷漆、保养阀门丝杆、密封脂加注等工序一个不少,精心呵护每只阀门,保障安全平稳运行。“我是个平凡人,在岗1分钟,安全60秒。”她时常告诫自己。
凡是站上的施工和现场作业,何燕都“不放心”。只要有空,她就到现场,发现不合理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立即与施工方和负责人沟通,直到符合工程标准为止。遇见操作规程、故障分析判断、应急处置等问题,一遍一遍地做,手把手地耐心讲解,直到员工弄懂为止。
与群山为伴,从懵懂少女到班组骨干,一路奔波,成为西南油气田公司先进工作者。30余载弹指一挥间,就像一部画卷,铭刻作为石油人的这段岁月。就要离开自己热爱的岗位了,何燕有不舍,也有惆怅,但她相信,那些工作中留下的欢声笑语与攻坚克难的回忆,多年以后,将依旧温暖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