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22日《工人日报》报道,共享充电宝、共享单车作为重要便民设施,解决了用户的充电焦虑、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然而“好借难还”问题也让很多消费者闹心。笔者认为,“好借”是优先选择服务的重要前提,“好还”是顺利结束服务的重要前提,两者形成畅通的闭环才称得上 “优质服务”。“好借难还”使之卡在了“最后一关”,违背了共享设备的初衷,若不妥善解决,势必成为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很多平台非常注重“开头”---以便捷的流程、诱人的优惠来吸引消费者使用其共享设备,但对“收尾”的管理还存在不到位的地方:消费者找不到归还地点、归还点没有可用的空位、归还系统的稳定性还需要优化等。从相关案例来看,结果基本都是消费者承担了无法按时正常归还的后果,支付调度费乃至花钱买下该设备,然后通过投诉维权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或许可以这样说,“最后一公里”难题属于技术性问题,“最后一关”难题往往是管理性问题,后者距离消费者更近,与消费者正当权益息息相关,更不能马虎、忽视。“最后一关”难题解决不好,影响“最后一公里”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
消协、市场监管等部门要加强对共享产业行业的监管,既要为企业发展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也要依法维护消费者正当权益。明确平台企业责任,避免出现明显的“责任失衡”,确保共享设备使用归还全流程科学合理。探索建立平台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对问题频出者适当降低等级并予以公开。
平台企业是实现 “好借好还”闭环的主要责任方,要坚持“首尾并重、优化过程管理”,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发现、解决问题,总体而言即:做好线下归还站点的建设和维护,让消费者就近归还;做好线上归还流程的优化,使消费者就便归还。比如,精准提示归还地点,提醒方式更加醒目;重视消费反馈,动态测评系统以修补漏洞;建立突发问题协调处理机制等等。
消费者要敢于较真,理直气壮地依法维权,不吃“哑巴亏”。一次成功的维权案例可以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既授权益受到侵害的消费者以渔,又能促进涉事企业的管理。
“好借好还”不只是消费者的责任,平台企业要建设好借还通道,相关部门要监管好运行,同心协力让共享市场繁荣发展,让消费者畅享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