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秋日深情相拥一片阳光一寸秋讲台上的那一抹白山那边的光滩涂漫步筑路者的印记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5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12

一片阳光一寸秋

罗鸿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淮口瑞光白塔 资料图

秋天的一个午后,我站在金堂县淮口镇老街的街口,迟迟没有挪动脚步。

阳光将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寂静的石板路两旁,陈旧的木阁楼林立,偶尔有一两声啾啾的鸟鸣从屋里传出,愈发显出老街的空旷和清冷。

或许因为有原住居民长期的维护和修缮,这些阁楼散发着木头独有的温暖气味,缓缓地,游丝一般,那是时光沉淀的气息,让人沉浸于其中,似乎忘记了来处。我仿佛走入一个很长的梦境,又仿佛置身于某个旧电影的场景里。这条有着上百年历史的老街,和别处新修的仿古街区有着天壤之别,它恬淡、寂寞,像一个筋骨硬朗却与世无争的老妪,只静静地晒着太阳。

石板路向前延伸,尽头处与另一条小街相连,很像一个小写的字母“y”卧在地上。道路的交叉口,有一户人家门前,摆着几根条凳和两把互相倚靠的椅子,它们支撑着好些个簸箕与筲箕,簸箕里晾晒着红彤彤的橘皮、几种灰绿的草药、筲箕里则盛放着大堆饱满的板栗和白果,成串的红辣椒摆在一侧,仿佛许多就要炸开的鞭炮。

阳光如蜜一般倾泻而下,簸箕和筲箕的影子在地上画出许多好看的几何图案,好一幅温暖的晒秋图。正看得入神,却听屋檐上方几只麻雀叽喳叫唤着,声音响亮清脆,仿佛在议论什么大事,它们各自占领一块瓦片,小眼睛滴溜溜地张望,最终还是振翅飞走了。

远处,大朵的白云下,淮口新城高楼林立;眼前,却是木墙黛瓦的老屋、带着岁月包浆的石阶。很难想象,这是同一方土地上的风景。我就这么朝着街巷尽头走去,走着,走着,就走进了时光的深处,仿佛重回到淮口镇昔日的繁华里。

淮口古称“怀安”“怀州”,位于沱江上游,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是金堂县第二大场镇,自古以来是水陆交通枢纽,也是成都平原的东部军事防御要塞,优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经济文化的繁荣。北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朝廷在此设立了军政合一的行政区划单位“怀安军”,作为重要的军事力量以应对金军的入侵。“怀安”之名,取归向德政和安居乐业之意。到元朝,这里便改为“怀州”,到清朝时期,因“怀”和“淮”通用,也称之为“淮州”,直到1935年,这里改名为“淮口”,并沿用至今。

我去寻找怀安军的遗址,只看见偌大的草坪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一些穿着花花绿绿衣服的小朋友在放风筝,把笑声撒了一地。广场一侧,立着一处刻有“怀安军遗址”的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我们脚下土地所掩埋的正是怀安军遗址。秋风阵阵,物换星移的苍凉感顿时涌上心头。

向东眺望,还能看见瑞光塔,高高地矗立在蛇山上,而那绿树蔚然深秀的地方应是瑞光寺。瑞光寺也称“白塔寺”“太平寺”。据《金堂县志》记载:“太平寺,一名白塔寺,治东八十里怀口镇,宋嘉定中建,康熙中重修。”白云千载空悠悠,让人一想起来就要为之肃然起敬。而寺内瑞光塔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先有塔,之后很多年再有寺庙的修建,这中间曾有过多少浮云变幻,潮起潮落。瑞光塔是方形砖塔,共13层,建成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几年前,我曾跟随朋友沿着塔内阶梯攀缘而上,从每一层塔壁东南西北面的小窗往外看,有时看到的是寺内建筑的红墙和尖顶,有时看到的是绿树和飞檐。越往上行,塔内的砖石阶梯便越狭窄,而小窗的剪影却越开阔,最后可见远处的江流和天空,一些云彩在天边漫涌恣肆,或许和千年前一模一样,让人生出许多美丽的联想。

在塔内安静地待了一会儿,只感到时光仿佛停止了一般。原路返回,出塔,眼前豁然开朗,瑞光寺内树木森然,浓绿得好像要滴落下来。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

久居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里,总渴望去一个有风的地方,透一口气。而金堂淮口,就是这样一个去处---在这里,不仅能与古迹近距离接触,还能遥望历史的痕迹。

此刻,午后的阳光正烈,如火焰般炽热,也如金色的瀑布般倾泻而下。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