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工消费助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关于优化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机制的研究以竞赛凝聚攻坚强大合力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1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09-27

关于优化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机制的研究

——以内江市总工会为例

罗晓红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引言:

作为职工权益的维护者,工会肩负着服务困难群体、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使命。在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困难职工面临收入减少、支出增加、就业不稳定等多重压力。近年来,内江市总工会积极践行工会维权服务基本职责,采取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资源整合等多种方式,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帮扶体系,助力困难职工脱困解困,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支撑。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内江市工会帮扶困难职工工作的实践探索,总结经验成效,查找短板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旨在为工会帮扶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工会在服务困难职工、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一、工作现状与成效

(一)建立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机制。内江市总工会制定了一套科学严谨的困难职工认定标准,综合考量家庭收入、资产状况、遭遇困难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确保将真正符合条件的困难职工纳入帮扶体系。构建“市+县+基层”三级联动体系,以“三到位”工作法(责任落实到位、精准识别到位、分类帮扶到位)提升帮扶精准度。每年对困难职工开展两轮入户调查,全面掌握困难职工家庭的生活状况、致困原因及帮扶需求。积极与民政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为帮扶工作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确保帮扶资金用到最需要的职工群体中。依托全总、省总工会帮扶平台建立统计台账,实现季度动态监测,通过“清单制+责任制”压实工作责任。2023年完成17440户已解困脱困职工摸排,回访满意率达98%。2024年排查发现36户返困风险家庭,及时恢复建档。筹集资金144.644万元,对237户在档困难职工实施长效帮扶。

(二)开展多元帮扶与资源整合服务。突破单一资金救助模式,形成“救助+发展”双轮驱动机制。近三年来,筹集“四季送”活动慰问金3690.31万元,惠及43.16万人次;“金秋助学”筹措资金78.45万元,帮助254名学子求学圆梦。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春风行动”服务活动,为困难职工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能力,累计提供14.97万个就业岗位。2025年创新开展“工会帮就业”直播活动3场,在内江新经济产业园、市中区、东兴区开展“全程实景探企+云端互动答疑”和“主播+企业展示+岗位推荐+互动”的创新形式,通过8大平台同步推广,吸引观众16.8万人次。以“工会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为主要载体,统筹安排技能提升、就业创业培训等项目,针对不同劳动者群体制订专项培训计划,选择一批时间短、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全方位多角度做好职工(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筹集资金734.62万元,为3133名职工(农民工)开展培训,实现就业1139人。全面落实全总“双15”工会驿站建设工作部署,全市共建成工会驿站412个,试点建设一批24小时全天候智能化驿站,服务职工79万人次。推动“工会+法院+人社”多元联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覆盖92.2%以上,2024年受理案件121件,涉及659人,成功调解案件107件,调解成功金额达332.26万元,为104名职工追回315余万元工资。大力推进职工医疗互助保障工作,全市职工互助保障参保36.35万人,赔付2.37万人次、赔付金额达3468余万元。

(三)加强机制建设与效能提升保障。注重帮扶工作制度建设,构建帮扶资金管理制度、帮扶项目申报审批制度、帮扶工作考核评价制度,明确帮扶工作的流程和标准,规范帮扶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提高帮扶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服务效能提升方面,通过加强帮扶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掌握困难职工帮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帮扶工作的信息化、智能化,使工作人员通过该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录入、查询、统计和分析困难职工信息,提高了帮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公众号、“川工之家”APP内江频道等平台,为困难职工提供线上帮扶咨询服务,推动帮扶工作向精准化、高效化发展,持续增强职工群众获得感。

二、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困难线索“迟发现”。部门间信息壁垒未完全打破,虽然内江工会建立了困难职工档案动态管理机制,但与民政、人社等部门的数据共享还不够顺畅。例如民政部门掌握的低保家庭信息、人社部门掌握的失业人员信息等,工会未能及时、全面地掌握,导致部分潜在困难职工不能及时被发现并纳入帮扶范围。如四川中再生资源开发公司卢某、刘女士两位低保家庭,是在基层工会走访、工友反映的情况下才纳入工会建档帮扶对象。

(二)识别标准刚性不足,隐形资产核查难。一方面,职工的经济状况复杂多样,除了收入因素外,还涉及家庭支出、资产状况等多方面,仅凭现有的建档标准较难精准界定困难职工。另一方面,部分职工出于面子或其他原因,不愿如实提供家庭经济信息,造成工会在精准识别上存在困难。

(三)动态监测力量不足,帮扶等级“应调未调”。尽管工会对在档困难职工进行了动态监测,但由于基层工会工作力量有限,监测的频率和深度还不够,可能导致一些困难职工家庭的经济状况发生变化后,不能及时调整帮扶措施。例如,2024年威远县对已解困脱困职工回访中,发现18户已返困,随即恢复档案并发放生活救助34户次6.085万元、助学救助5户次1万元。如非季度集中回访,这18户家庭至少延迟3个月才能重新获得救助。

(四)资金供给总量不足,救助深度受限。帮扶资金来源有限,内江市总工会帮扶困难职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央财、省财和工会留成资金,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例如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救助上,由于资金有限,对每个患病职工的救助相对较少,无法有效缓解其医疗负担。例如,近年来,内江各级工会共筹集资金4183.13万元,完成17440户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但分摊到每户仅户均2398元,对于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自费动辄20万元以上的家庭明显不足。以炼钢工人王勇为例,其子患地中海贫血及喉部畸形,三年自费20余万元,工会虽累计救助11万元,但家庭仍需自筹近10万元。

三、优化帮扶工作机制的意见建议

(一)拓展资金渠道与优化资源整合。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支持,增加对困难职工帮扶资金的专项拨款。同时,创新社会资源动员方式,通过开展公益众筹,广泛吸引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帮扶捐赠,设立专项帮扶基金。建立统一的资源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工会与民政、教育等部门以及社会爱心力量的信息共享,安排专人负责资源调配工作,提高资源整合效率。

(二)提升帮扶项目精准度与创新性。完善困难职工精准识别机制,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结合大数据分析,细化致困因素分类,优化识别标准。加强帮扶项目与困难职工需求的精准对接,建立困难职工需求反馈机制,根据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市场变化,动态调整培训内容,确保培训后能够实现有效就业。设立帮扶项目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工会工作人员、社会组织等积极创新帮扶模式,针对新兴产业变革导致的职工困难问题,开展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探索建立困难职工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意愿的职工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强化基层帮扶能力与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基层帮扶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涵盖社会工作、心理学、就业指导等多方面知识,并邀请专家学者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进行授课和经验分享。建立帮扶工作人员定期轮训制度,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提升技能。建立帮扶工作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大对帮扶效果的跟踪。开展帮扶工作满意度评价,设立专门的监督举报电话和邮箱,主动接受困难职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