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教师团队成员合影
许强(左一)在实验室指导团队 均为受访单位供图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的入围名单,由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带领的“地质灾害防治教师团队”成功入选。
该团队共50人,以许强教授为主要负责人,长期扎根西部,紧密围绕西部大开发、长江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国土空间地质安全等,致力于破解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关键难题。团队取得了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专业人才,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国土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传承黄大年精神 山河初心如磐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战略科学家黄大年为标杆,表彰那些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中表现突出,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战略的优秀高校教师集体。
43年前,黄大年许下“地质梦”,挥笔写下“振兴中华,乃吾辈之责”。如今,这句铿锵誓言依然回响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团队50名地学人的心中。走进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地灾全重实验室”),监测预警屏幕闪烁不息,各个年代的无人机依次陈列,研究人员正专注调试着最新的人工智能系统……
地质灾害防治团队背后,是数代地学人薪火相传的接力故事。他们始终践行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的高山河谷之间,用智慧与担当铸就了一道无形的生命防线。
四川自古是地质灾害频发之地。1956年始,张倬元教授等一众蜀都先贤和地学志士奔赴蓉城,建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系,也是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勘探学院”)开校的“老三系”之一,因时而建,顺时而兴。
后来,该系承担起深入研究岩石圈表层频发的地质灾害和不断恶化的地质环境的责任,发展成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地质人,心里装着家国,脚步踏遍山川。团队负责人许强教授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是学校第三代地质灾害防治学者。他坚守教学科研一线30余载,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以奉献之心扎根地质,以仁爱之心培育英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等十多项重要荣誉。
三十载鏖战灾害 “全重”科研登峰
2019年,许强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殊荣,摘下这一我国地质界最高荣誉并非易事。奖项正式设立那年,他来到成都地质学院求学,后成为黄润秋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并深耕滑坡灾害的研究事业,根一扎就是三十余载。
奔赴灾区的岁月里,他携手团队潜心钻研,揭示了几类复杂滑坡的内在成因机理、建立起“空-天-地-内”一体化的在地隐患识别“三查”体系,构建了滑坡灾害“过程预警”预警模型,极大提升了地灾隐患识别和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
“实验室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事业平台。”这是青年学者范宣梅教授从导师许强教授身上学到的,既然有专业知识,就要有担当,敢负责,不要给一些模棱两可的答案。这更是团队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攻克难题的精神纽带。
如今,她成长为实验室新生代重要力量。锚定“强震地质灾害链生演化机制与预测”关键命题,她与团队研发高精度风险预测与预警模型,破解强震灾害链演化机制及长期效应的国际难题,相关成果多次应用于国内强震地灾应急抢险。
同时,团队在强震诱发滑坡机理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员王运生教授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震山区特大地质灾害致灾机理与长期效应研究”支持,对于巨型滑坡形成机理及堰塞湖的决堤问题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胡伟教授深耕滑坡高速远程运动机理,在PNAS、JGR等本领域顶级期刊发表数十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进一步彰显了团队的国际影响力。
迄今,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17项,研发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关键技术,系统解决200余项重大工程地质难题,服务300余项重大地质灾害防治。
服务“国之大者” 守护万家灯火
作为国家级技术支撑力量,团队参与了近年来我国汶川、泸定等西南地区几乎所有强震和重大地质灾害的现场应急处置工作。成员的足迹遍及危岩险滩,从丹巴县城保卫战到宣汉特大型滑坡治理,从泸石高速公路到雅砻江两河口水电站,许强等人多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冲锋在前,为数十处重大灾害应急处置提供关键支撑。
中国地域广袤、地质复杂,地灾治理既需要普遍规律指导,更需要针对不同区域“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团队成员细化研究方向,董秀军教授致力于无人机观测技术的研发应用研究;李为乐和戴可人教授致力于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研究;朱星教授致力于地灾智能化监测仪器的研发与应用;汤明高教授等聚焦全球变暖下青藏高原冰崩机理开展研究……多点成线,织起守护国家安全的“成理地灾防治网”。
新时代,国家重大工程持续推进。地质工作服务工程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跟随国家战略部署,团队先后倾注重要力量于国家电网藏中联网工程、白鹤滩水电站、川藏铁路等工程。针对极端环境“深埋长大”隧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面临的岩爆、大变形、涌突水等灾害风险,李天斌教授与团队向深地进军,近年来,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为四川盆地出川通道和向青藏高原进发护航。
巨能攀教授深耕高边坡稳定性研究、监测预警以及信息化平台集成,承担了三峡库区、贵州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决策支持平台等项目。
赵建军教授长期致力于高边坡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在12座大型水电站高边坡稳定性研究,10余条铁路地质灾害选线及防治,以及10余起重特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团队的科研成果在四川、西藏等十余个省(自治区)市,自然资源、交通、水利电力等26个行业地质灾害防范中得到全面应用,成功预警和处置数百起地质灾害、避免数万人因灾伤亡和上百亿经济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绝非止步于解除危机,更是从“治已病”到“治未病”,再到“全民预病”的防灾减灾现代化。团队每年开展“科技之春”等科普宣传活动,围绕地灾防治等主题发布科普推文300余篇,科普受众20万人次,打通防灾减灾的“最后一公里”。许强牵头建立的四川省委“自然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研究智库”,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连续2次入选中国高校百强智库。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地灾防治英才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2024大学校长论坛后,《人民日报》刊发许强署名观点的文章。地质灾害防治团队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创新“科教融汇、两重两强”教育理念,构建了“一二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相关经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国家治理》。近五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9项,育人成效显著。
多年来,团队建设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7门,主编《工程地质分析原理》国家级精品教材、教育部规划教材等各类教材14部。获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卓越工程师计划、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等国家/省部级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项目32项。获批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入选《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
就像地质构造中的复合岩层,团队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紧密相依。50人的团队中,90%拥有博士学位,86%为高级职称。在“团结、包容、求实、创新”的团队精神指引下,实施“玉成计划”培养工程,形成了良好的传帮带机制。青年学者如新鲜露头,展现着团队的未来潜力。团队结构合理,发展势头强劲,近五年培育国家级人才15人次,省部级人才46人次,不仅是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技术高地,更引领着新时代“双一流”高校教师团队建设的方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着地质人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