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超市月饼柜台前的冷清与文旅市场里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大众消费从“月饼情怀”到“文旅体验”的转变,成为映照传统节日向现代转型的一面镜子。
曾几何时,月饼是中秋情怀的标配,是人情往来的重要媒介。但是在资本与营销的驱动下,各式月饼的食用属性不断弱化,礼品属性不断强化。当华丽包装与营销话术无法掩盖产品本身创新不足、性价比低的实质时,“水果月饼里没水果”的质疑不断,直播带货中的“李鬼”陷阱曝光,“陈馅新用”的行业旧闻新传,动摇了“过中秋吃月饼”的传统习俗根基。尤其对年轻消费群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为真实的价值和体验买单,而非虚幻的情怀绑架与社交负担。今年的月饼市场遇冷,正反映了其从中秋专属符号回归到时令点心本位。
与月饼的“退烧”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文旅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当“吃饱穿暖”已成为基本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投向更高层级的精神文化满足。关于节假日的内涵,人们不再局限于一次餐桌前的团聚,不再满足于“拥有”一件物品,更渴望经历一段旅途时光、收获一份文化记忆。为此,全国各地深度挖掘中秋文化内涵,创新推出古城明月夜、非遗市集街、汉服巡游园等系列主题活动,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休闲方式深度融合,强烈激发了人们的出行意愿。
笔者认为,从月饼与文旅的“一退一进”,能够看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消费升级,正从满足温饱到追求品质,从物质占有到精神体验,从盲目跟风到理性选择。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自然成果,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任何产品与服务,无论传统光环多么耀眼,若不与时俱进地提供真实价值、美好体验和文化内涵,都将在日益理性的消费者面前失去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