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两地劳动教育成果“赶大集”智能电子关锁“上岗”  货物实现“秒转”出海“月饼冷、文旅热”折射消费升级新常态成都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换血式”优化调整勇闯“生命禁区” 川大成二院成功救治肾癌伴癌栓患者科技进校园 点燃探索梦成都青白江区举办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活动夜市遇上招聘会货车轮胎爆燃 供电员工成功灭火
第0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77期:第03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14

3年内调整率将达88%

成都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换血式”优化调整

钟帆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今年中秋节,21岁的张陈杰做了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人生中第一次给爸妈发了节日红包。这个刚刚从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小伙子,毕业前就签约成都一家知名电子信息企业。他的“就业直通车票”,正是来自学校与企业合办的“订单班”:企业下订单,学校按需培养,学生毕业即上岗。

张陈杰的顺利就业,并非偶然。在他身后,是成都市委教育工委聚焦全市产业“建圈强链”和“立园满园”重大行动,正推动的一场成都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即坚持“面向实践、面向产业、面向社会”,全力推进市属高职院校专业 “卧倒重来”“精准适配”,计划到2027年,市属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率达88%,与园区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形成产教融合发展新生态。

如何“卧倒重来”?

根据《成都市市属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调整实施方案(2025-2027)》,这场“大变身”涉及4所院校: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去年11月起,一场针对这些高职院校专业的“全面体检”拉开序幕。成都市委教育工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专业评估,联动政府、行业、园区、企业、院校,对4所市属高职院校全部162个招生专业实施全景式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评估不再以专业完整性或高职学校办学传统为核心,而是直接瞄准成都市“建圈强链”重点产业链,首创“区域-产业-专业”闭环指标体系。其中,对接产业、对接园区维度指标占比为36%,校企合作维度指标占比38%,服务贡献维度指标占比16%,特色创新维度指标占比10%。评估组织了共3轮专家论证,参与方不仅有院校相关负责人,还包括部分龙头企业代表。

通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侯佳薇作为企业专家参与了此次评估。在她看来,这次改革将企业需求直接变成了专业建设的“指挥棒”,有望解决“学用脱节”的老大难问题。

这场“换血式”改革推进步伐在加快。目前,这4所学校已停办合并商务英语等专业25个、升级改造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27个、新增无人机测绘技术等急需紧缺专业13个,实际调整率已达40%。

这些专业调整的背后,是如何考量的?

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停办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例,专家在评估时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目前市场对此类人才的需求已趋于饱和。

而那些升级改造的专业,则是学校传统优势专业焕发的“第二春”。比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就是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优化升级的成果。“在对农机专业进行优化调整的过程中,学校一方面联合川龙、久保田、吉峰等15家农机头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三维实践平台’;另一方面,依托校企合作资源,重构专业课程体系。”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王慧介绍。

如何“精准适配”?

伴随着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AI岗位、无人机飞手等正成为当下就业的香饽饽。此次,成都高职院校的新增专业也紧跟产业需求,紧贴市场需要,精准锁定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兴领域。

近日,记者走进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新华三集团新开设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课堂,首届188名新生正在专注地学习《智能化分析》课程。

这个新开设的专业,教学内容怎么解决?“我们与新华三集团共建产业学院,一方面系统引入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技术与真实项目,确保课程内容与时俱进、不脱节于产业实际;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使学生所学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实现从课堂到岗位的高效衔接。”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华三芯云产业学院院长李亚平介绍。

4所学校各显神通,通过“引进+转岗”双管齐下,打造混编教师团队。让人更加眼前一亮的是,针对课程、教材和实训基地,学校与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等企业合作,已共同开发新增专业核心课程25门、核心教材14部;并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与企业新建了28个校内外实训基地。

但当今时代,技术几乎每天都在更迭,而专设转型需要周期。如何避免专业调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在走访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时,记者发现一种解题思路。自2024年以来,该校就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共建微专业。2025级该校的微专业已全面覆盖重点产业链急需岗位,其中6个微专业还首批入库教育部启动的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

“每个微专业只有3至5门课程,学分总量控制在8学分,突出‘小而精、快适配’特点。”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杜洁介绍,通过开设微专业,不仅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后续开设新专业奠定了基础。

成都正在推进的这场高职院校专业“大换血”,在教育界和产业界引发广泛讨论和思考:学校适应产业之变是永恒的课题,专业的进退增减之间,必然伴随着转型的阵痛与新生的活力,学校、教师、学生能否顺利通关?

“改革终究会触碰一部分利益,但只要有助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能够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阵痛都是值得的。”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们统计了下,选择了微专业学生,实现零磨合上岗, 部分毕业生就业后起薪提升25%。”杜洁透露,改革的力度还在不断加大,计划明年开始,学校将不再进行传统毕业论文答辩,而是通过对学生实践课题的评价来考核。(据四川在线)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西部电子中试生产(成都)基地实践教学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现代农业装备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实践 均为成都市教育局供图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