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寻味阆苑秋色石磨声声慢与更好的自己重逢广告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286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5-10-24

山中寻味

杨庆珍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凉拌阳荷 资料图

时令已经入秋。彩林还未铺展开,山野依然是浓淡深浅的绿,但恰好在这个时节,大山一下子捧出许多美味。入山便有惊喜,诸般滋味,都是大山的馈赠。

阳荷笋,外形酷似竹笋,呈紫红色,外层覆盖着光滑亮泽的鳞片,一片包裹着一片。但它其实并非竹笋,而是野姜的花芽。剥开外层,里面俨然是尚未绽放的花蕾。只要稍待时日,它就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正值阳荷笋当季,它在山乡人家的餐桌上频频亮相。它带着一股清香,又夹杂着些许辛辣---像是生姜、薄荷、山菌与苔藓混合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将整片山林的生机都浓缩其中。有人钟情于这种味道,也有人不太习惯。但试想,如果它没有这样独特的气息,又与寻常的竹笋、黄瓜或生姜有什么区别呢?世间万物,正是因彼此不同,才显得如此丰盛多彩。

阳荷笋做法多样,普通是斜切成薄片,与青椒、黑木耳一起清炒,属于减脂食品的谱系。餐馆里,泡阳荷笋通常是免费小菜。一只大肚的泡菜坛子,一副长竹筷搁在旁边,一摞瓷碟,食客任意捞取,淋点红油海椒,香浓脆嫩。我喜欢用它佐粥,别有风味。尤其遇到肠胃不适,一碗熬得浓稠的白粥,佐一碟辛香酸辣的泡阳荷笋,令人食指大动。

除了野蔬,野果也是大山馈赠的秋味。八月瓜,大名三叶木通,又叫野香蕉。它还有一个好玩的名字,八月炸,一到八月外壳就会炸裂开来。

第一次尝到八月瓜,是在西岭古镇。那天我走进一家豆花饭馆,一眼就被几枚长椭圆形的野果吸引住了。它们个个穿着紫红色的“厚外套”,胖乎乎的,最有趣的是,几乎每颗的肚子上都裂开一道口子,像咧着嘴哈哈大笑。

老板娘对我说:“吃吧,这是八月瓜!”我掰开厚实的果壳,咬了一口白嫩的果肉,立马就被震惊,软糯如香蕉,但又不同于香蕉,清甜中带着丝滑,籽粒多,有点像火龙果,果肉和籽粒紧紧相黏,只能一并吞咽。它的风味极为独特:香气醇厚,如同乳酪般温暖绵密;甜味则富有层次,并非直白的甜腻,而是如蜂蜜般清甜,并带着幽微的果香余韵。

八月瓜未熟时,颜色青绿,坚硬结实。临近八月,颜色逐渐发紫,腹部中轴悄悄出现一条白线,那是将要炸裂的部位。某一天,就像表演一场行为艺术,“啪”,一声轻微而激情的爆响,它如期炸开了,袒露出雪白娇嫩的果肉,似蚕形,外膜覆着一层乳状晶体。刹那间,一股甜香仿佛挣脱了形体的束缚,随山风四散,弥漫整片山野。

此外,还有许多像星辰一样撒落的野果,它们是悬钩子,山里人说的“泡儿”。秋分之后,黄刺泡儿熟了,我避开枝条上的锐刺,摘下几颗摊在手心,黄灿灿,晶莹剔透,如许多宝石攒成的小球,这是奇妙的“聚合果”。拈一颗入嘴,酸盖过甜,但是滋味饱满,有一股山野清气,仿佛给肺腑吹进了一阵清新通透的微风。

其中最好吃的,我认为是“大乌泡儿”,个头硕大,熟透之后呈紫褐色,饱满似桑葚。雨过天晴,雨水冲走藤枝上爬来爬去的蚂蚁,也洗掉乌泡儿表面的浮尘,它们干净发亮,摘下便可入嘴,水分充盈,香甜如蜜。

委身于危崖林莽间的悬钩子,藤蔓如灵蛇游走,每年春夏吐出小花,随后以数月光阴,酝酿出丰美滋味。秋风沾着清露,悬钩子的浆果却比露珠更加晶莹耀眼。它们托起累累的鲜亮果实,吸引着鸟雀、猕猴与偶然途经的人们,共赴一场山野中的秋日盛宴。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