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周末得闲,驱车前往彭州,一路阳光明媚,绿树村舍交替,至午时,终于抵达龙门山下新兴镇彭白路。湔江水浅,滩涂开阔,大小卵石裸露,白晃晃裹了一层夏日初阳。右岸山陵蜿蜒,忽地身形一闪,退出一块平地,古香古色的村镇高低错落布局其中,这便是海窝子古镇。
海窝子古镇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北靠龙门山,依湔江河谷而建,面积并不大,形似飘带,主街道全长1500米。左右街坊接连,高低参差,房屋皆为明清时期川西民居建筑风格,灰墙青瓦,过道设门廊,雕梁画栋,彰显出当年的贵气和繁华。
小镇入口处,一四柱鎏金牌楼赫然在目,上衬蓝色祥云图案,“海窝子”三个大字似草犹篆,古意中透出几分粗拙的野性。牌楼左右,一杏一柳,皆有年月,新发的枝叶被阳光涂抹了一层,也如鎏金一般。海窝子,用一种自然清新的怡然姿态,迎接每一位慕名至此的来客。
四川古镇繁多,海窝子规模较小且位置僻远,算是娴静的一处。走在青石铺就的巷道上,人流有序穿梭,商摊栉次鳞比,却无半点杂乱喧嚣之感,只有鞋底与粗石轻微摩擦发出的窸窣声,幽远而旷达。
有小溪从街上一侧潺潺流过,时而隐于青石下,时而戏于花草荫,俯身细看,溪水清冽通透,润如冷玉。背手踱步,头上是纯净的蓝天,两旁高立的屋檐垂下一串串鲜红喜庆的灯笼,方形旌旗在轻风中微斜。鼻息间顿时有山石的硬实、林木的生鲜、溪水的清冽,还有木梁上青瓦挥发出来的陈年旧味。
古镇街巷并无特别布置,门前花木点缀,杜鹃几簇,栀子花碎,绣球半开,一切都是日常生活的样子。商户也不刻意招徕生意,各自忙碌。此处售卖的竹编工艺品较多,各式各样,竹挎篮、竹背篓、竹筛子等,以家用为主,兼有其他功用。前行中,一股熟悉的香辣味扑面而来,原来是有人在卖辣椒面。据友人介绍,海窝子古镇的辣椒面香型独特,辣劲足,香味浓,隽永而有余味,想必就是这种了。辣椒面现做现卖,一名中年妇人将烘干的红辣椒倒入一旁的石舂里,手握粗大的石杵用劲捣,欻欻几下,便有一股辛辣味溢出,呛得旁边的人侧过脸去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
街行约半,左侧上坡凹进去显出一块空地,地面用砂石铺就,中央雕出各种花纹。山坡陡然断去,用褐色砂石砌成三人高的墙,上书“瞿上故都”。沿台阶上行,半山腰上有一座高大的蜀王雕像,左手握战戟,右手平按,目光深邃悠远。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蜀王鱼凫,田于湔山,建都瞿上。”蚕丛王曾率领部落从遥远的西北高原向南迁徙,自岷山进入岷江上游定居,其后裔蜀王柏灌,建都瞿上,瞿上是古蜀地名,即早期杜宇王朝的都城所在。古时湔江浩瀚,水深浪急,气势如海,于江岸搭建村落,当地人便称其为“海窝子”了。如今,湔江水流退却,只成一小股浅流,江岸瞿上古村落历经千年岁月气象更新。
漫步消遣,阳光隐匿于山林之后,树下有几个人在喝茶,盖碗掀开,杯中浮着晶莹的绿。来喝茶的是几个小伙子,互相不说话,也没有玩手机,而是斜倚在竹靠椅上,或仰头,或颔首,或端坐,闭目而思。一束暖阳透过枝叶,包裹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