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阅读碎片化的时代,想要完整仔细地读完一部文学作品,似乎已经成了奢望。到工会工作之后,有幸与苗勇先生成为了朋友,偶然间翻看朋友圈,知道他写了一本长篇传记《晏阳初》,出版发行后反响很好,我顿生好奇,想一睹为快。
晏阳初的大名早在2009年我备考中级社工师的时候就曾接触到,当时只知道他主持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影响深远,其他就不甚了解了。怀着对晏阳初的好奇,又正好在市总工会职工书屋里找到了一本苗勇先生的《晏阳初》,便认真地读了起来。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我在书海里徜徉,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事业,他悲天悯人的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韧执着的信念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苗勇先生围绕主人公晏阳初成长的足迹,生动描绘了晏阳初从出生到幼时进入私塾学习儒家典籍,少年独自外出求学,再到走出巴山远渡重洋留学,立志终身为平民服务,以及回国后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扎根定县数十年,探索出了“定县经验”和“定县模式”,再到他走出国门,誓除天下文盲,献身中国和世界平民教育、乡村改造事业的经历。
《晏阳初》艺术地再现了晏阳初爱国、爱家、爱众生,无私奉献于中国和世界劳苦大众的一生。“他一生所倡导的事业,正在使越来越多的贫苦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他一生有许多机会获得高官厚禄,他都弃如敝履;他一生经手的钱财无数,却从没将一分用于自己的私利。他的心里只装着他的事业,装着全世界苦难的民众,他用一颗悲天悯人的慈悲之心,躬耕力行,至死不渝。”这是多么崇高的精神和境界啊!
晏阳初先生以提高平民素质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实践,从开办平民学校,以教授千字课为主的“除文盲”初级阶段,到开展定县试验,再到走出国门,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平民教育体系:教育的对象由城市平民变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教育的内容由单纯的读书识字转为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教育的方式也发展为学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最终形成了体系完备而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民教育思想。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被称为“定县经验”的核心,也是晏阳初教育思想的精髓,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这本书通篇洋溢着晏阳初强烈的民本思想。“我们为民服务,一定要牢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本不固则邦不宁。要建国,先要建民;要强国,先要强民;要富国,先要富民。”书中,晏阳初还总结了《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深入民间”“与平民共同生活,向平民诚心学习”“共同计划,共同工作”“从他们所知开始,用他们已有来改造”“以表征来教学,从实干来学习”“不是装饰陈列,而是示范模型”“不是零零碎碎,而是整个体系”“不是枝枝节节,而是通盘筹划”“不是迁就社会,而是应改造社会”“不是救济,而是发扬”。
晏阳初是从四川巴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平民教育家,作为家乡的才子,苗勇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为晏阳初写书,写出心中的仰望,弘扬其精神,让更多人记住他,缅怀他,学习他。经过数年的辛苦付出,长篇传记《晏阳初》终于面世。捧读这本书,我走近晏阳初,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感悟了晏阳初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汲取了向上向善的智慧和力量,更坚定了自己做好职工群众工作的信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