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泡菜坛子“洗个澡” 山林皆故人故乡的路 流动的乡愁山缘 文缘 情缘母亲的“香碗”寻觅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675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3-09-01

给泡菜坛子“洗个澡” 

蔡虹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山上避暑回到城里,头件事,便是给泡菜坛子“洗个澡”。

四川人家里都有泡菜坛子,似乎它是厨房的定海神针。泡菜坛子里面内容丰富得很,那是一年四季,川西坝子青红绿白紫洋洋洒洒的蔬菜的精华。泡菜坛子里有春天的香蒜苔、嫩姜芽,夏天的红辣椒、青豇豆,秋天的俏茭白、绿窝瓜,冬天的白萝卜、青梗菜。它们全在泡菜坛子里面静默着,发酵着。只待女主人一声召唤,便从坛子里面撒腿跑出来,再次焕发出田野青春的丰采。

一碟泡菜,是川菜之骨,也是川菜之魂,传承千年。

凡制作地道的泡菜豆花鱼、泡椒兔丁、泡椒鳝鱼、鱼香茄子、鱼香肉丝、鱼香豆腐、鱼香虾仁等等泡菜系列菜肴,一定要用泡红椒、泡青菜、泡生姜、泡二荆条等泡菜作点睛之笔。烧辣锅,用热油逼出泡菜们特殊的香辣气息,让它们释放出特殊的酸性物质,再加上辣豆瓣、花椒、葱、蒜等佐料,提出香味魂,再加进各类食材,美美的味道,天成也。

当然,说是给泡菜坛子洗澡,其实这个时间,也是女人梳洗心灵的时候。清凉的水流过女人的身心,渐渐回归原处的平静。

在外面呼风唤雨的女人、顶起了半边天的女人,回到家了,慢慢地给泡菜坛子“洗个澡”,缓缓地去市场采购食材,轻轻地拂平床单上的皱褶,稳稳地行,细细地做,她们零零碎碎忙得很充实,每分每秒生命的欢乐在女人的掌中荡漾着,那是一个又一个的小确幸。

四川女人的心性灵巧,做泡菜是无师自通的。没有谁特意地教,没有谁特意地学。瞧一眼,也许是瞧妈妈的,也许是瞧姐姐的,也许是瞧隔壁阿姨的,心灵手巧的女人一眼就会了。

我的儿子常加班,俏儿媳妇边工作边带着两个孩子经营着她的小家庭。厨房里有一个水灵灵的泡菜坛子,她用坛子里面的泡菜调剂生活,丰富而多彩。我的邻居海鸥有极巧的心和手,每年她都会对她的泡菜坛子进行第二次“装修”。她会把所有的泡菜捞出来,洗净坛子,用老泡菜水加上新的泡料,重新装入新鲜的蔬菜。每当那时候,她的院子里就飘着泡菜的香味儿。

泡菜坛子是有故事的。多年以前,我的姑姑家有7口人,姑姑和姑父的工资加起来却只有80多元钱。全家每天三顿饭都是稀饭,然后从泡菜坛子里面捞起泡菜下饭。暑天酸豇豆,冬天酸白萝卜,白粥就泡菜,一家人稀里哗啦吃的欢。全家没有压力,没有焦虑,没有紧张感,只有快乐和希望。就仗着这个泡菜坛子的省吃俭用,姑父家盖起了一间瓦房。大家笑侃道,年轻人是“从泡菜坛子里面捞手表”,姑姑家是“从泡菜坛子里面捞瓦房”。

泡菜的佳话一直延续到今天。我的一位曾经的上级领导,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介绍眉山的特色农产品泡菜,被誉为“泡菜西施”。我从她这儿才知道,四川制作泡菜已有1500多年历史。北宋年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便有“一碗白饭、一碟白盐、一碗白萝卜”的“三白饭”佳话,其中的盐渍萝卜便是今天泡菜的雏形。

苏东坡怎么也想不到,千年后的眉山,小小的泡菜已经“成精”了。眉山有泡菜城、中国泡菜博物馆、泡菜产业园、泡菜生产线……2021年,眉山泡菜销售收入217.8亿元。小小的泡菜让家乡的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泡菜不简单啊!

我边想着,边撩起清凉的水,擦洗着乌亮的泡菜坛子。俗话说,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

盖上泡菜坛子,厨房的午饭香味弥漫开来。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