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川南一个丘陵山村,这里没有大江大河,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铁路,前辈们都是靠两条腿走出去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乡民们就地取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修建了一条乡路,从此我们村就有了一条连接外面世界的泥巴路。沿着这条泥巴路步行半小时到镇上,就可以搭乘客车到县城,再沿着这条泥巴路步行一小时去到另一个镇,就可以坐客车去邻县的火车站。
在镇上读初中的时候,我们爬坡、上坎、跨沟、蹚河前去上学,每天早晚总有走不完的路。后来泥巴公路修通了,为了跑得快不迟到,伙伴们自己做了铁环,一路滚着跑,这比一般的走要快很多。因为走慢了铁环会倒,跑得越快铁环滚得就越欢,不知不觉就跑完了平时要花一倍多时间才能走完的路。
也是这条羊肠小道,承载了乡亲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和希望。少年时期,与大人们一起将公粮顺着这条路背到公社粮站,又同乡亲们一道将肥料和种子顺着这条路背回来交到队上。
上世纪80年代,乡政府组织全乡劳动力,一鼓作气,修建了碎石公路。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和父母一起去修路,由于人小没气力,抡不动铁锤,更搬不动大石头,我们就用铁锹铲土,用小锄头挖土,干得热火朝天。那时候修路,吃饭都是自带锅碗捡柴草野炊,但是没有人喊苦叫累,因为大家都渴望着能够尽快走上平坦的道路。
到了90年代,修泥坯村道蔚然成风,村道也初见雏形。虽然有了泥坯村道,但遇上下雨天,车辆依旧不敢拉货进村,一旦陷进泥坑很难再摆脱困境。即便是晴天,陡峭的地方也容易打滑上不去,那时候常常可以在路上见到一群村民铆足干劲地推车。
进入本世纪初,这条碎石路被修成了水泥路,直接通向家门口。人们一出门就踏上了干净的水泥乡道,家家户户买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货车、小汽车。有了这条宽敞平坦的乡村公路,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可以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每逢清明节,我沿着这条乡路回家祭祖,见故乡的山坡上、田埂边、沟壑里……漫山遍野满目葱绿,远远地就闻到了果香、花香。一些树上结满了白色的花骨朵,一些树上果子挂满枝头,构成了一派独特的田园风光。
悠悠乡村公路的变迁,见证了村子的改变,更见证了人民群众勤劳致富的历程。看惯了都市里五彩斑斓的大马路,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我常常仍会想起儿时村里的那条羊肠小道,那一条魂牵梦萦的乡村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