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把物料放在指定区域,无人叉车将各类原材料运送到机器人面前,机器人则对物料进行影像识别、自动抓取,物料便经过传送带无缝对接至全自动拆包机……10月10日,位于广安华蓥市高兴镇的蜀道物流广安路面材料基地(简称“基地”)的生产区内,两条全新智慧生产线正有序地运行着。
据了解,该基地生产出的优良沥青材料将高品质地保障成绵、久马、泸石等高速项目及川中、川西片区养护项目的沥青供应,持续助力西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当天,随着基地两条全新智慧生产线的顺利启动,这个集生产、储存、中转、研发、交易结算为一体的路面材料产业链保障中心正式投产。该基地是西南地区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最高、配套能力最强、功能最全、产学研融合最深的沥青生产基地,占地约100亩,总投资近2亿元,静态存储能力达6万吨,配备1500吨改性沥青存储空间,拥有两条年产20万吨的改性沥青生产线。
“这两条智慧生产线,集橡胶改性沥青及聚合物改性沥青生产于一体,可实现‘一机多能’。如今实现了传统间歇性生产到连续性生产,可同时进行上方连续进料和下方连续出料。传统工艺每小时可生产20吨到40吨,新生产线可以实现60余吨,日产量达1500吨。”蜀道物流集团路面材料公司总经理曹庆介绍,基地系列智能化设备的使用,将传统生产线日需工人数量从15人降至6人。
走进基地,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改性沥青生产区、仓储罐区、导热油控制区等区域错落有致。这里拥有集智能物料输送、改性沥青生产、品质控制、环保运行等七大系统于一体的智慧生产体系,集成产品检测、质量分析、工艺调控、物料传输、产品装卸等全链条流程。
据悉,该基地作为蜀道集团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完善物流加工制造产业布局的重点项目,致力于构建以“蜀物沥青”为核心的绿色交通材料集群。
“我们采用尖端改性沥青生产线这类先进设备,推动沥青生产低碳转型。通过全过程自动化、精准投料、密闭输送等方式,有效减少损耗与环境污染。”曹庆表示,基地还配备有中央控制室,实现对研发、生产、检测、能耗、销售等全流程的动态可视化与网络集成化管理,稳固提升产品质量。
此外,产学研融合是基地的另一大亮点。当天,基地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建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同步落地,将推动共育英才、共研技术,促进生产技术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据了解,该基地研发中心设置宏观检测实验室及微观分析实验室,配备先进实验仪器30余台,如材料微观分析红外光谱测试仪、材料高低温性能检测PG设备,涵盖技术科研成果转化多个领域,为路面材料检测、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提供了全面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