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龙(右)给来站实习的大学生讲解注油器原理
10月13日10时15分,焦龙频繁进出压缩机厂房。
来卧南站实习的大学生感到非常奇怪,天还下着小雨,他忙问师傅,怎么频繁出入厂房?师傅告诉他:“卧48开井,我担心气田水过多,窜入压缩机会损坏机组零配件。”
51岁的焦龙性格活泼、谈吐幽默,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垫江采输气作业区卧龙河集气总站中心站A班的班长。在生产一线扎根30年的他,从一名门外汉到技术能手,荆棘路上砥砺前行是他不变的初心。
1994年9月,他加入石油大家庭成为其中一员。历经岁月的磨练,从懵懂的大男孩成长为增压一线的技术能手。在焦龙的笔记本上这样记录着:不相信运气,一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方能有惊喜。
正是在这种工作状态下,在重庆气矿多数气井处于中后期开采的阶段,他成为学习技术、攻克难题的“排头兵”。
10月8日,高温退去不久的重庆,显得格外凉爽。当日,位于垫江县的卧龙河集气总站中心站下着小雨,焦龙早早地来到增压机厂房内,对8台机组的运行状况逐一进行仔细查看。左瞧右瞧,先解决了3号机组动力缸水温高故障,而后又处理了9号机组注油器动力缸柱塞泵不滴油故障,1小时后才离开。这已成为他的一种工作日常。
作为技术能手,他参与解决增压站节能减排、调整机组负荷、减少运行的机组、提产增效等一线生产难题,已是“家常便饭”。在他心里,卧龙河气田的采气量随时间的推移逐渐递减,得全靠压缩机给力,增压机的平稳运行,才能保证天然气采气量。呵护好压缩机、及时消除故障是他雷打不动的课题。至今焦龙还保持着每周一个课题的学习,30多年先后为作业区及兄弟单位培养出多名优秀班组长及技术骨干。令他骄傲的是徒弟李毅曾获得公司的增压机竞赛冠军。
10月12日,焦龙巡检发现4号压缩机和6号压缩机动力缸火花塞时而点火,时而不点火,细心的他发现是高压电缆线老化的问题,马上组织人员停机更换火花塞和高压电缆线,恢复生产,整个过程用时40分钟。这些琐碎的工作周而复始地围绕着焦龙,而每当故障完成,他总是露出会心的笑容。
他把“精细化管理、低成本运行”的理念在工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实现了降本增效修旧利废,使废旧物质的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他先后从废弃材料里清理出ZTY470沙漠空滤粗滤芯10块(单块新件售价1155元),清理干净后检查修复完好,又作为备件使用。“投入使用后,除了节省操作时间,还能有效降低安全风险。”焦龙说。粗略统计,近年来修旧利废为企业节约20多万元。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技术能手,在关键的时候,就应发挥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精神,为企业排忧。”焦龙常常这样说,也是如此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