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冬至通江银耳香书中有“火”苍山负雪  菜市小悟听评书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4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20

说冬至

郭发仔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阴干的桑叶 图据网络

大雪前后,气温降了好几度,一向淡定的成都人,开始猛地加衣添裤,羽绒服、棉背心、毛围脖,赶紧搜罗出来,将自己包得像不露馅的饺子一般。

其实,冬至节气只是冬寒的预告片。冬至之前,阳光不烈,但底气足,犹如温水煮青蛙,地面是有“积热”的。冬至日过,余热散尽,寒气占了上风,“数九寒天”由此开启。

中国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一向活跃的蚯蚓开始在土中缩成一团,麋鹿因为寒冷将头角卸下,山中泉水因为天气寒冷而变得叮泠有声。

在成都,冬至不只是节气,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节日。冬至大如年,少不得举行各种仪式,首先便是吃羊肉。何韫若在《锦城竹枝词》中提到:“冬至阳生逼岁除,朝官宴飨事今无。尚留羊肉汤锅好,进补争服善价沽。”而在成都街坊流行的一些老话中,羊肉更是成了人人垂涎的那一口。

冬至日前,熟人相见,老远就会哈出一口白气,递上一句热乎乎的问候:“买了羊肉没得?”“称了多少羊杂?”来来往往的客套话里都是暖心的羊肉味。

冬至日,成都的羊肉馆人气都很旺,大小店家早就将招牌做好,再放一块醒目的宣传板,立在街口,花花绿绿的美食照片,勾得行人胃里冒热气。

冬至日,大多数人会喝羊肉汤,而很多本地人家还会做汤圆。有竹枝词唱道:“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平安皮包如意馅,冰天雪地不觉寒。”时至今日,汤圆我们并不陌生,超市里的汤圆品种繁多,口味各异,精致得像工艺师精雕细琢的作品。不过,冬至汤圆得自己动手做才能体现节庆氛围。

有心的家中主事者,早早将糯米捣成粉,冬至一大早,便将糯米粉兑水,然后大人正儿八经地搓揉,小孩儿跟着一顿乱捏,一家人嘻哈笑闹,像是在玩一场不分年龄和辈分的游戏。再将揉好的糯米粉摊成皮,包裹以糖、肉、果脯,或者萝卜丝,上锅蒸或者煮。烹饪完成,一人端一小碗,用勺子舀上一颗,嘟嘟嘴,猛吹几口入嘴,润糯甜鲜烫,好一口冬至味道。

老成都人在冬至日还有一个独特习俗:采桑叶。桑叶是蚕的食物,也是一味上好的中药,有散风热、清肝明目等功效。成都夏日潮湿闷热,人们大多会有口干舌燥之感,有经验的老成都人,会在冬至前后采摘桑叶,唤作冬桑叶或者霜桑叶,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泽黄绿为佳。等到来年入夏,便把这些阴干的桑叶制成茶饮,既消暑又治病,一举两得。

对于追求生活品味的成都人来说,冬至自然少不了浪漫。无论是老夫老妻还是新婚佳偶,或是爱意初生的青年男女,冬至日相约去看蜡梅,杜甫草堂、昭觉寺、浣花溪、塔子山、幸福梅林,任何一处都是蜡梅的高光地。成都蜡梅在冬至时开得盛,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或鹅黄,或嫣红,或深紫,或牙白,在未生新叶的枯枝上大大方方地绽放,一树花就是一树欢喜。

过去成都冬至日,大人总要带着娃娃画消寒图。大人给娃娃准备一张大纸,娃娃用红笔在上面画一个大大的“井”字,组成九宫格。自冬至日起,在每个空格内用毛笔画九个圈圈,同时嘴里念:“上盖阴下盖阳,左风右雨雪当中。”每过一天,便在圈下写上日子,等到所有的圈写完,屋外的老树也开始慢慢生出新芽,春天悄然而至。这样的冬至活动,既在教娃娃养成书写的好习惯,也在提醒他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寸时光。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