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口的银耳莲子羹 图据网络
周末,妻子又拿出些晒干的通江银耳来,加水后再和上冰糖、枸杞、大枣、阿胶等,慢火炖成银耳汤,然后给每人都盛上一大碗。看着那浓稠的银耳汤,我无比感慨:每食银耳千百遍,不辞长作通江人。
通江银耳的发祥地在陈河镇,地处大巴山南麓的“九弯十八包”。那里气候湿润,常年云雾缭绕,天然青冈树众多,为银耳生长创造了条件:天生雾、雾生露、露生耳,使通江银耳成为地理标志产品。
我生长在被誉为“中国银耳之乡”的四川省通江县,更是在通江银耳的发祥地工作过,每年都会亲历耳农们种耳、排堂、管理、采摘等银耳种植的工序,目睹通江银耳的各个生长阶段,见证银耳从菌种到餐桌的全过程。
每年春夏之交,耳农们将青冈树断成一米左右的耳棒,然后在耳棒上种上菌种,再将耳棒排进耳房里,管控好温度和湿度,等待银耳生长。长出的通江银耳,既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也是耳农们的希望和梦想。
我在通江银耳发祥地陈河镇的那些年,每年的产耳时节,耳农邀请我去家中做客。主人总是客气:“没啥好吃的招待,只有请你吃自家种的银耳!”我知道,银耳既是这里的特产,也是主人的盛情,我又能品尝到鲜嫩银耳做出的各种美食了。
来到耳农家,我随主人走进耳棚,看到一根根一排排青冈棒上长满了白花花的鲜嫩银耳,朵大肉厚的银耳晶莹剔透,让人喜不自胜。主人高兴之余,摘取了一篮子鲜嫩银耳,说是要做出各种银耳饭菜,让我品尝。
厨房里,主人麻利地将新鲜嫩滑的银耳淘洗干净,再加上各种配菜,有炖的银耳,有炒的银耳,也有煮的银耳。不一会儿,主人就端出了银耳炒肉片、凉拌银耳、银耳香菇鸡等菜品,还有银耳八宝饭、银耳莲子羹等。饭桌上摆满了用银耳做成的五颜六色的美味,凉拌的香脆,炒煮的清香,烧炖的浓稠,银耳搭配青菜,搭配腊肉,搭配药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这种通江银耳的盛宴,色香味和滋补兼得,使我大开眼界,更使我大饱口福。
在耳乡工作时,我曾无数次走进耳农大大小小的银耳土墙房,无数次看到耳农赶集大包小包的销售银耳,更无数次在耳农家尝到了银耳做成的丰盛饭菜。
通江银耳历史悠久,起于盛唐,食用于宋元,入药于明清。在历朝多有记载,被誉为“耳中极品”“菌中魁首”。《本草诗解药性注》称,通江银耳“有麦冬之润而无其寒,有玉竹之甘而无其腻,诚润肺滋阴要品。”
吃鲜嫩银耳,是通江耳农们招待贵客的方式,而绝大多数通江银耳,成熟之后才被采摘、清洗、晾晒,成为干的金黄色银耳,一朵就是一块。晒干后的通江银耳,便于储存和销售。在食用干银耳时,需要先用清水浸泡,待干银耳变软伸展开来之后,再用来炖汤或是炒菜,其食用和药效都与新鲜的没有区别。
通江银耳有很多种吃法,但无论哪一种,银耳饭菜散发出的醇香,都会刺激到你的味蕾,也无论你怎么吃,银耳饭菜都会使你百吃不厌,时常惦记。一直以来,我都有吃通江银耳的饮食习惯,只是离开陈河镇后,吃银耳八宝粥、喝银耳汤的时候多,但却很少再吃到用鲜嫩银耳做成的饭菜。但通江银耳的那种香甜,以及食用的营养和药用的滋补,始终都在我的脑海中萦绕,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