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冬至通江银耳香书中有“火”苍山负雪  菜市小悟听评书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4048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12-20

菜市小悟

潘鸣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把在省城职场打拼的燃情岁月和长长一串艰辛足迹封存为时光记忆。拎一个大包,载欣载奔回归故乡旌城,开启了散淡而充满凡俗烟火气息的“人生第二春”。

没有任何人为安排授命,生活角色的转换水到渠成。返家第二天一早,我换一身宽松休闲装,提着竹篾菜篮下楼出门,蹬一辆共享单车,悠悠往龙泉山南路菜市场骑行,去为全家采买一日三餐的食材。

岁月静好,风和日丽。我融进熙熙攘攘的人流,一头扎入那座天蓝色彩钢顶篷的偌大菜市。密匝的摊档,各色菜品五彩斑斓琳琅满目,四下人声鼎沸如置身蜂巢。

我努力让自己在闹市纷扰中镇定下来,顺着菜摊逐一浏览,仔细比选。我认准菜堆上那些个头最大最匀称的、色泽最亮丽诱人的、翻来覆去找不到半点瑕疵的瓜豆藤叶,个个精挑细选若干。待到摊主过秤随口报出应付钱款,才想起交易过程中缺少讨价还价的基本环节。于是亡羊补牢,象征性追问了一句:“你这些菜……都卖多少钱一斤啊?有少不?”摊主知我是“菜鸟”一枚,却不动声色,淡定作答:“小生意,几乎是按进价出手的哈,没得赚头。你看,共计三十五元六毛,六毛零钱就免了吧。”

捎尖一篮菜,颠颠地提回去,满心期待来自妻子的点赞好评,加持我再接再厉。却不料妻子摊开菜品逐一拣点,双眉拧蹙起来:“唉,你看这黄瓜,长短大小一般齐,莫非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这花生全是鼓鼓囊囊的‘三籽儿’,或许是某种原因造成的。还有这些叶子蔬菜,青绿幽幽显得太假了,一眼就看出喷了增色素。啧啧,这蒜苗,季节都生反了……”妻子的一番数落,给我兜头一盆冷水,本想辩解几句,一时却词穷。复又冷静一想,事理确实站在妻子那边。

乡野垄上之物,当以原生态和自然天成为本。过分“制式化”和人为作用力的留痕,除了视觉上“好看”和产量上的丰旺,商业价值的提升,带给市井凡人的,还会有什么好处?对于有悖四时之道的“拔苗助长”和不近情理的“金玉其表”,其潜在的种种弊端与危害,确实应该保持必要的疑虑和警惕。经过一段时间逛游菜市的实战演练,我渐渐摸索积累了一套经验。日后再去菜市场,我的“价值取向”就有了鲜明的调整。

现在,我会优先选择菜摊区边缘地带零星的地摊。这样的摊位,卖主多是附近城郊的农民,他们面前铺一席塑料薄膜,蹲守方寸一角。菜品未经精心捯饬,显得杂乱无序,但棵棵蔬菜,都是经由本人躬耕劳作侍弄出的。他们的萝卜苤蓝樱子上有虫子噬咬的网眼,土豆红薯皮面上可见些微小孔洞。他们说,自己种菜一直保持手工捉虫的习惯,大晴天地气上升时虫子最活跃,下田用手掐,一掐一个准。虫子当然永远捉不完,难免在菜上留下蛀食的斑痕,但这恰恰能证明这些菜是地道的“绿色食品”。

而去菜摊上货比三家时,我也不会再偏狭地以“色”取物,而是着眼于“自然天成”。专挑那些色泽本真浑朴的,品相参差粗拙的。对某些酷似塑料仿真制品的所谓“高大上”的菜品,我则是保持高度警惕,避而远之。

日复一日,菜市上来来去去,我已然炼成了“金睛火眼”,成长为“提篮小买”的行家里手。悠然自得之时,心中不觉一动:菜摊前观识菜品,与日常生活中区分判断事物丑美高下,与辨识人间众生世相本真,多有事异理同、触类旁通之处,个中滋味,值得细咂,算是一悟。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