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评书,依稀记得还是很多年前的事情。
当时我随婆婆上街在一家茶馆外面,我们站在门前,听里面醒木拍得响,说书声音亮堂,我人小个头矮,根本看不见里面是什么模样,坐着的茶客闲着的站客,喝彩与叫好此起彼伏。我踮脚尖,扯婆婆的衣服角,她没有反应,一门心思沉浸在茶馆里的热闹之中。我急得要哭了,一位高个头的邻居叔叔认出我们婆孙俩,将我抱到他肩膀上面,才看清楚是个穿长衫子的男人,手舞足蹈地在讲些什么。
而就在不久前,我偶然从文学群里知道,晚上在石刻茶社也可以听评书了。
那天,忽然下起了雨。我想,雨大雨小也不能够挡住我想听评书的急切心情,便早早吃了晚饭,带把伞换双鞋,急急忙忙出了家门。
细雨中,石刻茶室里的摆设早已安排妥当,木头方桌四张椅子,我与先到达的文友们见面,互相招呼问好,在竹编靠背椅子上坐下,品起了盖碗花茶。放眼望去,四周的听众不少,有儿女带着父母来的,也有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的,大家都准备听评书界的名角、绵竹曲艺人何成正先生开讲评书。
他赤膊而坐,右脚高跷,左手抱鼓,右手执棒,喜笑颜开地说书唱书。今天的何先生,身穿浅赭色长衫,内衬白色衣袖在两只手腕上挽起有三寸宽,他眉目传艺,口舌生花,不笑亦幽默,不怒自威严。
只见何先生将醒木往桌上一拍,说书声音穿破风雨的滴答、时间的沧桑,一句一词一段讲述着三个儿子赡养母亲的故事,现场观众听得入神,连风声、雨声、小鸟都来聆听何先生的评书了。一个小时的孝道孝文化精彩表演,台下观众聚精会神,欢呼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线上还有两百来人一道在观看直播。
一张桌子、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是何先生讲评书的法宝。一个小时的时间,80多岁的何先生站如钟、形似松、动如风,说话节奏快慢适中;双目传情达意,身段灵巧的他,走动不过桌旁数尺,却有精气神贯穿其中;步态稳健,不偏台不背台,动作好看优美之极。一段讲罢,台下掌声如雷,观众们不让何先生下台,他又即兴表演了一段吐字如珠的“贯口”,这才遂了大家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