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老家的新房子装修好后,2024年我们已经回去过两次。
在成都,有了新的家、新的体验。故乡宣汉曾经的红房子是集体宿舍,当年的许多体验都是在红房子里发生的。而现在的故乡,很繁华。繁华到我开始意识到过去的很多记忆、情绪等都在松动。
这一年回去,冲击是很大的。城市格局变了,人变了,生活状态也变了。可以说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即使是生活上有所安顿,精神和情感上的洗涤和安顿却是一点点完成的。
10月的最后一站是达州市博物馆,馆藏内容相当丰富。侧面看,当地的文化觉悟也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而在发生认知和空间的变化。馆内,不仅对当地的历史演变有所梳理,也展现了一批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名人书画。和印象中的故土已截然不同,过往能向外输出的价值是山民的热情朴素,在清贫奋斗的过程里也有对家乡的沉默和回避;现在,隐隐的,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底气和重新解读的层层空间。
是的,作为一个已经有了些许白发的中年人,我并不会把好的体会形成一种执着。我会和自己琢磨“归去来”。
只是,应该为今天的达州、宣汉点赞。不仅有普光气田为当地经济作出卓越贡献,还有罗家坝博物馆呈现曾经灿烂辉煌的巴人文明。在故乡行走,也不再是半小时的徒步来回,而是新城旧城不同的概念。虽然熟悉的脸已大多不再,但是相信对每个人都有一种冲击,记忆底层的细胞和情绪的冰层也渐渐有了春光化雪的微妙。
人间有四季,城市也有。
冥冥中,心灵的画面里,看见冰雪之下在发生一些水的流动,却不是江河,甚至还不是溪流。
不过,我喜欢这种体会,也倾向于这样的沉默。也许在多年来养成的惯性表达之前,有什么在告诉我,目前和“表达”保持距离,就和内心的某个层面的自己更能够连接一份亲密。
因为一些自己都不能把握或者说解读到位的变化,似乎我的手里那些拽住的关于某些朋友、某些人的线,渐渐地就看不清、看不见,不想多看了。偶尔还会有一些能够交流的朋友,也不再是即兴的互动,明显有些人已经清晰地接受了自身在时间里的烙印,或者是被深深淬炼的地方。
时间好远,远到似乎对于每一个生命体都没有尽头。时间好大,大到宇宙不能去止步。时间好冷又好热,时间似乎有很多情感,也有好多残酷和无情。时间又好短暂,白驹过隙。
是的。回乡,是一种转换。
故土的背后有种默默安放、默默承载之意,甚至是默默地,允许和包容。因为它很小,虽然有点繁花渐入迷人眼,有点旧貌新颜,有点恍惚,但是土地和山河依然在。抬望眼,依然有满目青山,溪水澄明。晨曦间,飞鸟鸣,充满生机,活泼泼,清闲闲,还有一些区别于城市的,让人松弛的“空荡荡”,似乎也能偶然一瞥的宁静。
继续掘你的井,别放弃,泉水就在地层的某处。不要松懈每日的坚持,你的坚持,是门上的环。继续不断地叩门,里面的欢愉,终会前来开门。看看,来的是哪位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