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国家安全部微信公众号通报系列外包泄密案件:保洁员段某盗取物业管理秘密、蒋某倒卖涉密档案、运维员小李泄露上千家重点要害部门内部邮件数据。段某、蒋某、小李三人分别泄露国家秘密,严重危害国家安全。这三起案件看似独立,却反映出一个大问题:外包服务责任链的断裂---从资质审查到过程监管再到事后追责,制度漏洞让境外势力趁虚而入,织密外包服务的国家安全防线已刻不容缓。
在服务外包日益普遍的今天,部分单位错误地认为“服务外包”等同于“责任外包”,以至于将外包合同当成“免责金牌”,签完合同就高枕无忧。有些人认为服务外包与国家安全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境外势力却慢慢渗透服务外包工作中,一旦外包服务责任链断裂,往往会危害国家安全。在此次国家安全部通报的系列外包泄密案件中,段某、蒋某、小李虽然都是普通工作人员,但所在的涉密单位暴露出现行制度中业务外包与安全标准出现脱节的严重问题。
案件中,涉密单位长达5年未对物业公司建立分级管控机制,导致保洁员段某可自由进出敏感区域,让他进入“无人之境”;蒋某所在公司通过伪造资质承包多家单位的档案数字化业务,暴露出审查环节的“纸面监管”;小李更因运维权限失控,造成千家单位邮件系统被境外“一网打尽”。据国家安全机关数据显示,在外包泄密案件中,大部分源于责任划分模糊等情况。这种“责任真空”,一旦被境外势力渗透,国家安全的防线将面临层层崩塌。
笔者认为,外包小服务中藏着国家大安全,外包服务责任链断裂,需通过制度修复。首先,需建立责任追溯清单,破解“甩锅式管理”。制定“外包业务-密级-责任人”三级追溯清单,明确发包方、承包方和具体执行人员的对应责任,健全追责机制,定期核查外包企业保密培训记录、操作日志等,杜绝“甩手掌柜”现象。其次,推行双盲监管模式,打破“认证即安全”的思想。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对承包方进行匿名化资质复审,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交叉验证,让资质造假无所遁形。此外,实施黑名单联动机制,终结“打一枪换一地”的乱象。探索搭建全国外包服务安全信息平台,对违规企业及人员实施跨部门、跨行业的“黑名单联动”,并与全国征信系统挂钩,降低二次违规率。
总之,只有以制度修复责任链的刚性连接,才能在外包服务的浪潮中筑牢“防波堤”。当外包服务甚至平时工作中每个环节的责任都成为不可断裂的钢索时,国家安全的巨轮方能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