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全国各地被蛇咬死、咬伤的事件频频发生。
尽管咬伤三亚游客的“不明生物”种类尚未明确,但这一事件仍为公众敲响了夏日户外活动安全警钟。每年5月至9月是蛇类活动高峰期,同时也是蛇咬伤的高发时节。被蛇咬伤后该如何应对?哪些常见处理误区需要避坑?户外游玩如何“防蛇”?日前,记者进行了相关采访。
什么时候最容易与蛇“偶遇”
据世卫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因毒蛇咬伤中毒的病例在180万至270万之间,造成8.1万至13.8万人死亡,而因此截肢或终身残疾的人数更是死亡人数的三倍左右。
据消防部门近年出警数据显示,每年6月至9月是蛇类活动的高峰期,成都地区进入居民生活环境的蛇类以无毒菜花蛇为主。在四川全省范围内,毒蛇咬伤事件中常见毒蛇种类包括蝮蛇、山烙铁头蛇、原矛头蝮蛇和竹叶青等,其中蝮蛇占比超过80%。
记者了解到,四川毒蛇出没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上9时至下午3时,或者晚上6时至10时。天气闷热、潮湿的情况下,如阵雨前后,或者一直下雨突然停雨后这段时间,毒蛇也会经常出没。另外,蛇容易出现在草丛、石缝、树林或河边。
如何判断是否被毒蛇咬伤
四川省人民医院急救中心副主任孙明伟表示,蛇咬伤有一定的特点,从牙齿的痕迹来看:毒蛇是两个大牙,一排细齿;一般的非毒蛇是两排细齿。“有时候可能不是很典型的咬痕,还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判断,是否有心悸、心慌、大汗、剧烈疼痛、肢体麻木,咬伤处肿胀、皮下出血、血泡、感觉减退等症状。神经毒毒蛇咬伤一般局部没有症状,也不肿,有时会有麻木感。”
被蛇咬伤,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被毒蛇咬伤,第一时间去医院注射抗蛇毒血清,这是保命关键。”孙明伟介绍,如果不慎被毒蛇咬伤,应尽快就医,不要惊慌和乱跑、不要用嘴吸吮伤口、不要用刀划开、不要用火烧,可以用清水冲洗。
“同时,可用板子或木棍固定咬伤的患肢,让受伤部位相对于心脏水平以下,保持低位状态。”孙明伟说,被蛇咬伤后,应取下戒指、手表、鞋子等紧身衣物,不建议在伤口近端用止血绳捆扎,不规范的操作除了会加重局部肿胀,还会造成组织损伤,要尽快去有抗毒蛇血清的医疗机构就诊。
该用哪种抗蛇毒血清
注射血清应该本着越早、越快、越好的原则,被蛇咬伤后2小时内使用抗蛇毒血清效果最佳,乱用偏方等错误救治方式,极易导致病情延误,甚至致残、致死。若发生蛇咬伤,应尽快找到有抗蛇毒血清储备的医院,致死、致残种类的毒蛇咬伤救治的关键还是在早期、足量抗蛇毒血清的应用。
目前我国生产上市的抗蛇毒血清一共有四种,涵盖国内所有种类毒蛇咬伤的救治。“抗蝮蛇毒血清”对应蝮蛇、白眉蝮蛇、竹叶青;“抗五步蛇毒血清”对应原矛头蝮(烙铁头)、尖吻蝮(五步蛇)、竹叶青;“抗银环蛇毒血清”对应金环蛇、银环蛇、灰蓝扁尾海蛇、眼镜王蛇;“抗眼镜蛇毒血清”对应眼镜蛇、眼镜王蛇。
“在不明确是什么蛇咬伤的情况下,医生一般会根据伤者的局部和全身症状、全面查体、实验室检查以及结合当地蛇的种类分布来判断。”孙明伟说,有些种类的毒蛇在四川没有分布或罕见,从全省的数据来看,这些年没有救治过野生的银环蛇和金环蛇咬伤病例。
因此,医生提醒,若被蛇咬伤,应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包括蛇形、蛇头、花纹、颜色,最好可以拍照,以便医生精准用药。不要去捕捉或追打蛇,以免二次被咬。
户外出行,如何预防被蛇咬伤
想要尽情享受户外的乐趣,提前做好防范,了解如何避免与蛇类“不期而遇”至关重要。对此,四川消防提醒,野外游玩时,应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高帮鞋子,并将裤脚绑紧,避免皮肤裸露在外。不要进入无人打理的茂密山林,更不要轻易翻动草丛、石块或洞穴。野外露营时不要在草丛、泥洞、石穴附近搭帐篷,晚上关好帐篷门。丛林中穿行时,可使用棍子左右敲击,蛇听到响动通常会提前离开,避免因无意踩到蛇而招来它的攻击。
蛇害怕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特别是化学药剂,建议在房前屋后撒些酒精、烟草、雄黄、硫黄等。在户外游玩时,可在四肢处涂抹硫黄软膏或喷洒风油精,并随身携带一点应急药品,以防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