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主任,请问李华奎、柳朝海、李克银3人的工资7月中旬能到位吗?”“能,这次一定能。”6月30日,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工会工作人员孙利拨通某路桥公司建筑工地负责人电话。此前,该公司拖欠大河村3名进城务工人员1.3万元工资,经孙利调解,双方约定7月中旬付清欠薪。
近年来,纳溪区总工会将职工权益保障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地处纳溪城郊、坐拥三大产业园区的大河村,作为村级“工会枫桥”示范培育点,近3年已帮助20多名进城务工人员成功维权。
2022年,泸州市高新林竹产业园吸管厂建改期间,大河村进城务工人员牟长兴在此务工。后因资金缺失工地停工,拖欠牟长兴工资4万多元。1年半后,该工地换了施工单位,牟长兴索要工资仍然无果,双方争议很大。
村工会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助牟长兴讨薪,邀请建设方和施工方有关人员与牟长兴座谈协商。在孙利的调解下,最终由建设方担保,施工方与牟长兴书面约定付款计划。
“如果工地还在拖欠工资,欢迎随时来找我们。”孙利根据约定付款计划,持续跟踪工资到账情况,直到所有工资全部付清。
据介绍,大河村工会在工作中创新实施“双问双解”机制,让维权工作更有温度。“双问”即主动问需、问效于职工;“双解”要求对职工诉求“能立即解决的绝不拖延,暂时无法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
去年4月18日,大河村遭受冰雹灾害,大河村一组村民张国华的屋顶被吹翻。张国华找来进城务工人员杨某修缮屋顶。在修缮过程中,杨某踩破石棉瓦从房顶上摔下来,造成脊柱受伤。
杨某在治疗过程中,引发了肺部感染导致病情加重,随后转到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医。杨某的意外坠伤,产生10多万元的高额医疗费,引发双方矛盾。大河村1网格网格长沈沾平知悉情况后,立即向上反映。
随即,新乐镇总工会副主席张福蓉组织镇调解办、司法所、村干部进行调解,通过多方筹措,采取由社会捐助一点、雇主出一点、伤者承担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解决了医疗费用。
面对基层治理难题,大河村构建起“村级大网格+组级小网格+网格小单元”的三级责任包干体系。在村级“大网格”+组级“小网格”基础上,按照地缘相邻原则,以10至25户、30至40人为单元,把村民小组进一步划分“网格小单元”,全村共设置组级小网格15个、网格小单元64个、网格员64名,逐一明确专人担任网格单元长,压紧压实基层“微治理”和“微服务”责任,为务工人员维权“撑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