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宣布自2025年1月1日起,为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
这份酝酿已久的政策大礼包,承载着国家对“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承诺。然而政策春风吹拂未久,母婴消费市场已暗流涌动。不少宝妈发现,自己经常购买的奶粉在政策落地后悄然涨价,不少大牌奶粉品牌在涨价的同时,将返现红包也同步下调,这种涨价潮呈现传导效应,儿童推车、辅食机、早教机等品类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价格波动,甚至婴儿防晒霜等非必需品也搭上涨价快车。
当涨价潮与补贴政策狭路相逢,普通家庭的获得感被迅速稀释。网友纷纷表示:“所以育儿补贴,实际上是补贴的奶粉差价吗?”“就怕育儿补贴不用到育儿上,商家提前出手了。”“以后补贴直接给商家吧,我不当中间商了。”……按照当前母婴产品的涨价情形,若涨价持续,部分家庭甚至可能面临“补贴后负担反增”的困境。
这场补贴与涨价的赛跑,折射出社会治理的深层命题。当公共政策遭遇市场力量,如何在保障民生福祉与尊重市场规律间寻求平衡,考验着监管者的智慧。
治标更需治本。遏制乱象发生,首先要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相关部门需要出台完善相应政策措施,约谈相关单位,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监管,坚决遏制母婴市场乱涨价、变相涨价的行为;其次是企业需要体现社会担当,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施企业版生育补贴计划,真正让利于消费者;消费者也需跳出“贵即好”的认知陷阱,理性选择母婴类产品而非盲目追求高价格,打破商家价格绑架。
希望国家的政策红包真正成为温暖人心的阳光,而非商家眼中待分的“蛋糕”。只有当每一分补贴都切实转化为家庭育儿道路上的减负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愿景才不至于在市场的喧嚣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