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五周调休:一串全民求解的“神秘代码”别让短视的黑心商家砸了枸杞产业的招牌整治“回流药”黑色产业链刻不容缓不该利用“规矩”侵害教师正当权益关上“假买真退”变成“好生意”的大门执法需有尺度,文明方得人心“苦难式教育”真的有用吗?别让假流量迷了双眼莫让奇葩雷人标语成常态
第0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   标题    站内高级搜索
第13967期:第04版 本期出版日期:2024-09-05

别让短视的黑心商家砸了枸杞产业的招牌

甘孜吴远婷
语音播报: 语音播报

都说“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枸杞以“C位”之姿,一跃占据老、中、青三代人的养生日常。这一养生“妙方”,近日,随着央视财经频道的曝光,竟变成了养生“毒方”。

据9月1日央视财经《财经调查》栏目报道,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和甘肃省靖远县个别厂家和商户,为了把品相不好的枸杞卖出去,价格卖得更高,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对人体有害的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甚至为了节约成本,动起了用工业硫黄对枸杞进行熏制的歪心思。

这些商家“利欲熏心、不择手段”的行为,完全把消费者的健康抛之脑后,也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格尔木市和靖远县枸杞品牌的信任度和好感度。若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摄入“毒枸杞”,很容易引发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问题,严重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并且,随着“毒枸杞”在网络不断发酵,这个行为在不知不觉间成为影响整个地方特色产业长期发展的“蛀虫”,给格尔木市和靖远县枸杞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此呼吁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别让产业中的“绊脚石”,绊住消费者的健康,挡住农民的致富增收路,变成地方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要重振枸杞产业发展信心,保障食品安全是前提。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全面监测,做好日常监管,形成执法震慑。其次,要加大对违法商家的惩处力度,让“食品加工”违法成本远远高于所获利益,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并彻查“硫超标”枸杞的源头、去向,严厉追究不法商户的法律责任。

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政府和监管部门,还需要生产厂家和商户的共同参与,时刻牢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只有这样,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千千万万农民用辛勤劳动托起的枸杞产业,不能让个别短视的黑心商家给砸了招牌、坏了口碑。

  

 新闻评论0
 新闻评论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1 四川工人日报融媒体数字报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苑路拂林园4号楼   邮编:101501